受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874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央牵挂、百姓关心的一件大事情。今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情况如何?9月28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及成效。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今年以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地想办法、出实招,仅出台的政策文件就有将近40份,地方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全社会都是共同发力,以冲刺的状态全力以赴打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战。
王辉司长介绍到,截至目前,2020届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为全国“稳就业”“保就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部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健全完善促就业政策体系。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20多个部门出台了30余项政策措施。针对增加升学机会,出台了硕士研究生、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面向国家战略和民生发展急需专业扩招的政策。针对基层就业,出台了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招录规模、扩大城乡社区和基层医疗就业岗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就业等政策。针对扩大岗位供给,出台了加大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扩大毕业生招录规模和扶持新就业形态等政策。对企业稳岗扩就业,出台了减免和缓缴社保费、返还失业保险费、发放各类就业补贴等政策。针对参军入伍,出台了加大升学优惠力度、优化体检标准、直招士官入伍等政策。针对职业资格条件,出台了教师等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等政策。同时,各地各高校因地制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和促进毕业生就业。
2、积极开发政策性岗位。除了增加高校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教师、大学生征兵、科研助理、基层项目、社区治理等方面都面向2020届高校毕业生开拓了更多政策性岗位。据统计,截至9月1日,今年政策性岗位大幅增加,已吸纳280多万毕业生就业,比去年同期增加70多万。
3、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性岗位。总体而言,市场性岗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今年,教育部积极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会招聘机构、平台企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努力挖掘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教育部与9大社会招聘机构今年2月联合推出的 “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目前已提供岗位信息1522万条,累计注册毕业生669万人次,投递简历3736万人次。教育部会同有关方面直接举办专场网络招聘活动40场,累计提供各类岗位540多万个。
同时,指导各地各高校广泛开展网络招聘。据不完全统计,今年3月以来,各地和全国高校日均举办网络招聘活动2000场左右,总数超过20万场。教育部会同卫健委指导各地各高校按照“科学有效防控、安全有序招聘”的原则,适时恢复本地高校校园招聘活动。6月初以来,全国累计举办近万场线下招聘活动。
4、创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今年,教育部把“云就业”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方式。一是云招聘,刚才前面提到了,2月份推出“24365校园网络招聘活动”,已经成为毕业生找工作的响亮品牌;二是云管理,5月份推出“毕业班辅导员就业工作平台”,全国8万余名一线就业指导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全部注册并上线工作。三是云指导,4月份推出“互联网+就业指导”直播课,围绕就业形势分析、职业发展指导、大学生征兵、创新创业、求职心理调适等主题,已推出23场直播课,总计超过7000万人次观看。四是云签约,3月份推出“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平台”,推动11个省近900所高校开展网签工作,今年有64.5万毕业生完成了网上签约。
5、全力帮扶贫困群体。在今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把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特殊帮扶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做法是“五个专”:一是专项政策,专门出台了升学培训、政策岗位、专场招聘、精准服务、对口帮扶等5项举措;二是专项计划,面向贫困毕业生实施“普通高校专升本专项计划”,单列计划、单独录取。三是专场招聘,教育部持续举办“贫困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直接提供岗位近20万个,向贫困生手机发送岗位信息28万多条。四是专人帮扶,要求高校建立重点帮扶台账,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五是专门推荐,会同社会招聘机构实施精准化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重点服务52个未摘帽贫困县毕业生。
下一步,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教育部将与人社部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一方面指导地方和高校积极为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另一方面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尽早实现就业。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