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政协委员建言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
2024-03-08 10:12
光明日报
作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积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高校是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高地,在科技强国建设中重任在肩。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无党派人士界别协商会议召开,多名委员围绕“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积极建言献策。

  适应科技发展趋势,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需要,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黄宇光看来:“只有更加注重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培养,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

  黄宇光认为,高校育人模式改革应重在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要做好高校育人顶层设计,聚焦重点领域,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注重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政策支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当前各高校人才培养存在重科学家轻工程师培养的现象。”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周仲荣委员认为,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深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布局,基于中国特色、区域特征和高校优势,明确不同类型高校人才自主培养的目标方向。强化卓越工程师或大国工匠的培养,引导优秀大学生或研究生进入一线企业,服务制造强国建设。

  周仲荣指出,在学科日益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教材更新较慢,高校教授科研多、授课少等现象普遍存在。对此,周仲荣委员建议,发挥学会等机构的作用和力量,加强教材、视频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师资力量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提升过程中,在评价体系、价值导向、政策体系等方面都有不适应发展的地方,学校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个性化发展均有提升的空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表示,“教育要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成长,学校要个性化、有特色地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好政策。”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着力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

  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树新委员特别关注复合型人才培育。他认为,要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基础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能。

  “要持续增强不同人才培养主体之间的有机协同,搭建高水平合作培养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断提高人才各方面技能,在解决重大问题中培育现实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张树新说。

  “进入新时代,对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范峰委员结合自己学校的改革实践介绍,“我们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成为全国首批设立未来技术学院的学校。设立了人工智能班等5个院士特色班和生命健康等3个未来技术拔尖班,开展本硕博预留师资一体化贯通培养。”

  “要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打造联合培养平台。”河北省廊坊市副市长张春燕委员围绕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定位和企业实际人才需求指出,建立健全三地政府与高校、企业定期对接联系工作机制,探索契合三地产业发展、企业急需人才育人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三地政校企顶层设计、共建联合培养基地等领域深度合作聚合平台,推动政校企联合培养融合发展。

  推进产教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连日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源委员表示,产教融合作为科技、人才、产业的交汇点,应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在求“新”中汇聚创新人才动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张树新说,高校和企业合作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2023年,我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校企合作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项国际标准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校企合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比如,高校和企业可以探讨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高校教师与企业高层次人才交流教学等,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

  周仲荣表示,目前,高校与企业共同推进产教融合的机制仍不够健全,长期合作渠道仍不够畅通。建议在人才自主培养全过程中,以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依托,系统构建成熟稳定的产教融合机制,先立后破、示范带动,推动高等教育界和产业界在人才供给、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方面深度开展创造性合作,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在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树奎委员看来,通过校企合作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激活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应当从高等教育服务自主产业发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角度出发,引领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从制度上将企业纳入教学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出台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方案;强化企业机制性参与职业本、硕、博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以达到人才供给与需求平衡。

  “夯实育人培养根基,离不开健全的保障机制。”张春燕建议,发挥政校企高质量联合办学牵头定向作用,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相关部门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近期发展和远景规划主导支柱产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政策支撑、土地出让、科研投入、用人需求等方面协调联动、加强统筹,着力解决高校育人改革、人才自主培养推进工作中的难点堵点,为高校育人改革加油助力,实现多赢发展新格局。(记者 陈煜 姚昆 刘江伟)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08日 04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4-03-08 09:59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4-03-08 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