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进行时,围绕如何更好地推进科学教育,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一起来看报道——
科学的种子如何花开四野
——代表委员热议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是布局未来的教育。
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科学教育落地生根。各地中小学探索了多种方式,推进科学教育开花结果。科学教育成为“孵化”学生科学精神的有力抓手。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如何更好地推进科学教育,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强内容:增加科学探究,减少知识灌输
如何做好科学教育,里面隐藏着一道必答题:如何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提交了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提案。提案特别提到: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黑板上做实验”现象比较常见。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深有感触。“只靠听、看、说,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科创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改变以讲故事、看实验、做习题为主的科学教育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王淑英以所在学校的做法为例,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学探究。“引导学生从教科书走向生活,引导他们关注科学热点、探究科学问题。学期末开展‘微科学成果’展示评价,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科普、科幻类比赛。”
梳理科学教育现状,王淑英还发现,当前,科学教育的方式、内容和目标难以满足未来科学变革的需求。
ChatGPT、视频生成模型Sora……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将前沿科技成果引入中小学科学教育,势在必行。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建议:“学校应以信息技术赋能科学教育,构建科学教育的未来课堂、未来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建立AR、VR学习场所,支持定制式培养科学创新人才。”
“要积极引导高校、科协、名企业等向下辐射带动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在科技创新前沿领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王淑英说。
强师资:增加专业师资,减少兼职代课
“科学课教学师资紧缺的情况仍然存在,‘文科’教师兼职科学教师也并不鲜见,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尚有不足。”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提交了一份关于科学教育的议案。其中,对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着墨尤多。
师资数量不足、师资专业性不强,已成为困扰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一道难题。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丽娟认为,首先要苦练“内功”,做好科学教研员和科学教师两支队伍建设。
“郑州市中原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共有科学教师557名,占该区教师总数的9.73%,为科学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分的师资保障。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郑州将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王丽娟说。
这同张大冬的建议不谋而合,“要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并配强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
如何推动科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王丽娟认为,要开展系统培训,落实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每年组织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还应定期评价,以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学生学习评估、学科教学实践等能力为要求,科学、全面评价科学教师的素养水平。
高金凤还建议,最大限度整合区域教师资源,采取集团化办学、城乡教育联盟和区域结对共建等举措,推动优质教师流动、课程共享、课堂移动。“设立科学教师初始职业津贴、兼职教师‘持续任教奖’,增进专兼职科学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感。”
强资源:增进资源优化,减少错配浪费
当下,高质量科学教育资源稀缺,相较之下,中西部、乡村科学教育的资源缺乏问题更为突出。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指出,当前科学教育资源分配缺乏整合与协同:分散的科学教育资源之间未能形成明晰、易用的资源网络,资源开发主体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社会资源利用“碎片化”。
“摸清底子”有助于找准路子。在高金凤看来,应将科学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纳入政府督导项目。对各省市小学科学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实施见底行动,同时提交3—5年科学教育资源补给方案,形成任务清单,并列入政府督导项目。
戴立益建议,建立国家和区域科学教育改革推进指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的监督、政策措施的落实与问责,协调科学教育资源配置和分层实践。
中小学也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引进所需资源。高金凤建议,以“资源众筹”的方式推进,由学校开列课程资源需求清单,然后向社会场馆、企业发布招募令,吸引企业、场馆认领。
政策举措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年5月,教育部、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开展“科普进万家行动”。
2023年7月,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
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三部门印发通知,做好2023年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工作,夯实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师资基础。
2023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部署推进会。
202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启动“院士师范院校行”。
时评:把握关键环节,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就如何更好地推进科学教育,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王淑英建议,要引导学生从教科书走向生活,引导他们关注科学热点、探究科学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则建议,需要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改变以讲故事、看实验、做习题为主的科学教育方式。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千千万万一流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等科技创新人才。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重要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科学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手段。加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既是时代所需,也是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
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科学教育落地生根。进一步把科学教育的“加法”做好,涉及对科学教育目标、流程、手段和师资等方面的科学理解。
进一步形成科学教育目标的共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的观念、思维、探究和态度责任。科学教育应把科学的观念、思维和态度责任,以及探究科学的能力融入学生的心智成长中,使学生能够“知行合一”,而不是填塞外在的、用来考试的科学知识。科学教育应塑造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动手探究科学的能力。另外,科学教育不仅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夯实基础,还起到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未来的生存状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需要通过研讨和宣教形成科学教育的思想共识。
构建科学教育教学流程的规范。当前,个别学校采取让学生“看实验”“背实验”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饱受诟病。须知,科学教育课堂记背教学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难以培育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的拔尖创新人才,甚至公民的科学素养也难以普遍形成。科学教育要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规律,明确规范化流程,如“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制定实验计划—执行计划—记录结果—再次执行计划—得出结论—沟通结果”这一教学流程在科学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科学教育流程是一个“慢”的过程,因为科学教育发生作用需要等待跟随学生复杂的心智活动。虽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提出了建议,但对教学流程的规范化强调仍有不足,有必要加强科学教育流程规范研究,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指导。
以数字技术赋能科学教育。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极大地丰富科学教育的手段,进而赋能科学教育。数字技术能够虚拟科学现象,这样就能把难以观察到的微观或宇宙世界等呈现在学生眼前,并且虚拟技术能够让学生真切地进行仿真实验,以感受科学世界的神奇变化。元宇宙技术为学生开展各种科学实验提供了无限可能,学生从中亲身体验科学世界的奇妙,从而助长科学探究的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此外,数字化还为我国科学教育实现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等提供了有效支撑。所以,需要抓住当前数字变革机遇,在科学教育中应用数字技术,促进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大力培养科学教育的合格师资。科学教育的有效性建基于师资的专业性,解决实践中广泛存在的科学教育的非科学性问题,核心路径是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当前中小学缺乏合格的科学教育师资,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学校,为科学课配备的并非专业师资。而且,科学教育教学具有专业性,并不是学物理的教师就能教好物理。科学教师需要有遵循科学教育规范化流程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同时,科学教育的主题往往是跨学科的。因此,科学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既要注重科学教育的专业性,又要重视科学教育的跨学科性。
(作者:蔡连玉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