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张子军:扎根农村,科技扶贫实打实
2020-03-03 08:11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张子军:扎根农村,科技扶贫实打实
作者: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春天的农业生产格外重要。科技扶贫一定要及早筹划,发挥好支撑作用!”
  说这话的,是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子军。他还有一个身份——安徽农业大学江淮分水岭试验站站长。自春节至今,他一直两面作战:在试验站所在地定远县当临时“防控员”,进企业巡查防疫工作,同时协调、安排今年的科技扶贫事宜。
  自扎根定远县搞农技推广以来,这位“70后”教授在第一个聘期结束后继续留任,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科技扶贫的真朋友、好兄弟”。
  “养羊就找张子军”
  瞄准整个产业发展的“靶点”,开展全链条技术服务
  距离安徽农大130公里的定远县,一直有肉羊养殖传统,但前些年却陷入困境。
  问题出在哪儿?2016年春夏,张子军带领团队,连续跑了当地多家养殖企业和养羊大户,终于摸清了症结所在:品种退化严重、生产设施落后、饲草利用率不高、疫病风险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张子军开出了独特的“药方”——推广农区草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这套标准化生产体系是他多年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品种选育、饲草种植、疫病防治、环境监测等体系化的关键技术,其核心是形成“种养加销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
  “养殖就养殖,种草就种草,怎么还成了草牧业?” 当地一些干部群众听了,觉得 “玄乎”。
  张子军长期在农村搞科技服务,了解农民的担忧,决定先在定远皇竹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搞个示范点。这家新成立不久的养殖企业按照张子军提供的技术路线,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引进2000只种羊,很快就见到了效益。
  第一炮打响,后面的事情就顺了。换品种、搭建标准化羊舍……随着技术体系的不断推广,农区草牧业标准化生产的效果日益显现:肉羊产羔率由原来的100%增加到210%,羔羊成活率从50%增加到95%,每亩耕地采取种养结合方式,纯收入增加2000—3000元。
  定远县的羊肉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养羊就找张子军”也成了当地养殖户的口头禅。
  这一成功绝非偶然。此前,张子军承担了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重点任务、农业农村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多个科研课题,跑遍了我国五大牧区,先后在安徽的多个县(市)和贵州贵阳、河南洛阳等地建立示范基地,开展现代草牧业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并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张子军认为,单纯教养殖户科学养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才能激发农业生产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产业想上去,不能只盯着一个环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要瞄准整个产业发展的‘靶点’,开展产业链技术服务。”为此,他改变思路,先做总体规划,构建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从推广肉羊养殖技术到研发推广移动式新型羊舍,从开发肉羊自动化饲喂系统到羊粪还田修复土壤生态、肉羊冷冻精液优质产品开发……张子军团队用科技撑起了高效益的肉羊全产业链。
  “这个教授真是来干事的”
  当好桥梁、提供“干货”,用科技武装现代农业产业
  “张子军要去当江淮分水岭试验站站长!” 2016年5月,这个消息传出后,不少同事感到吃惊。
  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是安徽农大和定远县共建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目标是依托安徽农大涉农学科齐全、人才技术集中的优势,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教学科研推广多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模式。
  一个把科研搞得风生水起的高校教授,怎么会想到去乡下当一个试验站站长?条件艰苦、影响科研不说,还可能吃力不讨好。
  张子军有自己的想法:作为地方农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田野上开花结果。在基层工作可以直面农业生产实际,为科研提供最直接的方向——这是蹲在实验室里得不来的。
  柏传永是定远县科技局原局长,主要与张子军对接,做好试验站各项工作。他原本以为张子军就是挂个名,合作一段时间后他就发现:这个教授真是来干事的。
  为给当地产业发展“把好脉”,张子军带着学校不同学科的专家,跑遍了定远县22个乡镇,对当地畜牧业、种植业等详细走访调研,量身定做了可操作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成立了9个产业联盟,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
  水稻是定远县的主导产业,但一直没发展起来。张子军把学校的水稻专家石英尧、水产养殖专家鲍传和请到定远。他们调研后决定:搞稻虾共养。
  “得先做个示范点给农民们看!”张子军找到了种植大户王玉浪,和其他专家一起,指导他选虾苗、选稻种、开展绿色养殖……一季下来,当年就赚了不少钱。尝到甜头后,王玉浪把稻虾共养面积从200亩扩大到1200亩,并发起成立了定远县稻虾绿色种养协会。
  如今,全产业链稻虾共作模式已在全县推广,“稻虾产业”成了定远的新型支柱产业:小龙虾养殖面积达22万亩,年产量3.3万吨;稻虾米年产量11万吨,年综合效益突破18亿元。
  “我们自己搞了几十年没有啥成果,没想到专家来了就大变样!”柏传永心服口服:张教授不搞花架子,带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几年来,江淮分水岭试验站共为当地引进农业新品种376个,应用农业新技术92项,探索新模式15项,示范推广面积10万余亩,服务农业企业100多家。一项项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田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目前定远县已形成草、菌、虾、猪、鹅五大特色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以站为家,再干几年
  把江淮分水岭地区建成“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现代牧场
  “张站长不像教授,就像咱们的好兄弟、真朋友!”这是张子军留给当地人的印象。他不仅是一名教授、科研工作者,更成了农民信服的老朋友。当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大户,都把张子军当作知心人。
  陈守美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业企业家,前几年流转了近2000亩土地,一直经营不好。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张子军。张子军请来几位专家,帮他进行科学规划,陈守美的企业很快成为多元化发展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
  “他没有大学教授的架子,说话靠谱,干事实在,这样的朋友我交!”两人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像陈守美这样的“铁哥们”,张子军交了很多。“我就是来干实事的,要搭好学校和当地的桥梁,帮助县里农业产业发展,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从担任试验站站长以来,张子军就把试验站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定远视作第二故乡。
  刚担任试验站站长的时候,张子军每两周回家一次;后来时间根本不够用,他干脆把家搬到了定远县。当时,他的儿子正在合肥读高中,换个县里的学校面临许多挑战。思来想去,张子军和爱人还是下了狠心:搬!
  这样的干劲、这样的情怀,感染了当地的科技工作者。担任试验站副站长的当地专家呼军也铆足了劲,热情地跑前跑后。有这样一个团队,张子军工作起来格外得心应手。
  去年底第一个聘期结束,张子军本可以打道回府,学校里许多科研任务还等着他。但是,面对当地政府的热情挽留、农民朋友们的深情期盼、学校的信任支持,他又改变了主意:再干几年!
  张子军有一个梦想:在江淮分水岭地区出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美景。
  “这并不是异想天开。”张子军解释说,“无论是气候特点还是地形地貌,江淮分水岭地区都十分适宜发展养羊业,完全可以建成现代化的美丽牧场。”
  眼下,他计划通过实施“退耕还草”“退耕还坡”,探索开展羊产业、瓜果、蔬菜等多产业循环经济。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区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向着“现代田园牧歌”的目标扎实前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图片8.jpg
中国青年报 2020-11-06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