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北工业大学:教育脱贫 托举希望——“爱心直通车”助力贫困学生走进梦想的“春天里”
2020-09-28 10:00
西北工业大学
作者:

  “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在刚过去的第36个教师节,总书记再次强调教育扶贫的关键作用,要通过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从捐资助学,到全国范围推进,西北工业大学爱心直通车活动坚持17年,重视教育帮扶在促进脱贫、防止返贫方面的根本性作用,用一张小小的车票串联起贫困生和贫困户“全生命周期开发式”教育扶贫之路,把贫困生们送进“希望的春天”。

  捐资助教,一张车票解决从家门到校门的“最后一米”

  金榜题名是人生的大喜事,可几千块钱的学费却让2020级考生小孙一家愁眉不展。靠几亩薄田谋生,父亲腰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妹妹还在上初中,二三十万的外债压得全家喘不上气……收到西北工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一张粉红色的信纸让这个宁夏的男孩安定下来,打一个电话、填一份申请,去学校的车票、当下的生活费学杂费统统有了着落。正是这份爱心直通车活动的介绍和学校对未入校门的新生的支持让小孙顺利成为航空航天类的大一新生。

西北工业大学为受助新生拍照并向其家人报平安

  西北工业大学“爱心直通车”是由西北工业大学校友会、教育基金会联合各学院分会、地方分会在生源地共同发起的一项爱心活动。旨在让考上西北工业大学的新生,特别是贫困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就感受到学校和校友的关爱。活动每年开学前组织考上西工大的新生在当地参加新老校友联谊,参观当地“三航”企业,赠送火车票,组织集体赴校等,学校还会给特困新生每人3000—5000元不等的助学金。西工大“爱心直通车”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17年,受益学生近1900人,资助困难学生761人。

  创新举措,一段感情凝聚起教育扶贫的新成效

  “扶贫先扶志”,把“扶志”和“扶智”结合起来。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并向社会庄严承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高等教育阶段,更是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三不愁”,即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西北工业大学积极落实这一精神,自2004年起举办“爱心直通车”活动。“爱心直通车”活动进一步把党和国家以及学校对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落到了实处,让西工大的学子“未入工大门,先感工大情”。爱心直通车、绿色通道、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一系列助学举措实现了无缝连接,让西工大的贫困生不会因贫困而丧失学习的机会,更不会因为贫困而丧失尊严,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大学里享受美好的青春时光。

  今年,受疫情影响,“爱心直通车”活动没有像往年一样组织新生参观、联谊、集中赴校,但“爱心直通车”却并未因疫情而停运,每个新生依然随通知书一起收到了那封粉红色的信,在第一时间得到资助,保证每名贫困生顺利入校。

何国强与受助贫困生座谈交流

  2020年西北工业大学爱心直通车座谈会上,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何国强和受助贫困生交流时说,40年前我也是靠甲等助学金上学的,人就是要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大学是自由成长的高地,不要因为眼前的经济困难束缚自己,更不要因为目前受资助有思想负担,重要的是找到自己人生的发展目标,塑造自己的品格、能力和精神。

赵同学与校友会老师交流、发言

  自动化专业的河南籍新生赵同学在会上分享感悟,他说,作为家里唯一身心健全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此刻虽贫困,但不潦倒,有了学校的帮助自己有信心扎根、成长,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以心灵点燃心灵;以品格传递品格;以行动带动行动,从“爱心直通车”的搭乘者变成直通车爱心社的一份子,爱在社员间流淌、传承,也让这趟充满爱心的“直通车”永葆活力。

  陈治江是西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2017年他通过“爱心直通车”从重庆抵达学校,入学当年他就成为直通车爱心社的一员,成为“爱心直通车”活动志愿者。谈及这三年的志愿者服务经历,他说,我深切感受到西工大是一所有温度有情怀的高校,是我们的第二个家。“爱心直通车”活动既帮助了贫困新生又给我们提供了和优秀校友交流的机会,也让我对未来的人生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这份爱能传承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而在西北工业大学“爱心直通车”活动的践行者们看来,教育扶贫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将资赠育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激发内生动力,建立长效机制作为工作的目标,让爱心直通人心。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图片8.jpg
中国青年报 2020-11-06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