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河北农业大学:驻村扶贫带来“三个转变”,引导农民增收
2020-01-20 16:56
河北省教育厅
作者:

  上世纪80年代初,河北农业大学师生深入太行山区,把先进的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太行山道路”由此开启;40年来,河北农业大学扎根燕赵大地办大学,一代代农大人以矢志服务“三农”为初心和使命,引领群众摆脱贫困,使扶贫由“输血型”转变成“造血型”;2018年以来,河北农业大学的扶贫工作着眼于传统扶贫向现代农业产业扶贫过渡,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适应京津冀高端服务需求,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发展。

   科技合作造就“创新驿站”,加快扶贫成效 

  由河北农业大学和保定市按照“六个一”模式统筹推进,即保定市19个县(市、区)分别确定一个具有优势特色并能带动全县的主导产业,拿出一笔专项经费,明确一个企业或园区作为产业承接平台;对接一支河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建立一个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目前,已建成50个驿站,涵盖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动7万农户增收,收到多方面综合效应。

  对接产业,科研方向更明确。以驿站为依托,专家团队带着问题,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现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进行科研攻关。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在驿站科技引领带动下,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曲阳西旦沟驿站建立苹果“三优一体”标准化栽培示范园,应用自主研发6项技术成果,大大提高了园区发展的科技水平;望都御香坊驿站开展了辣椒新品种选育、农药减施技术研究、辣椒产品精深加工及工艺改进等工作,研发成果丰硕;顺平县盘古庄园驿站启动了2个省级项目的科研攻关,建立了核桃、柿子、杂粮三个综合开发试验田和核心示范区,开展了种猪提高繁殖性能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清苑雨农驿站引进西甜瓜新品种7个,试验成功了西甜瓜简约无土栽培技术;定兴华农驿站制定了河北省设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河北省蔬菜无土栽培基质规范,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

  增强企业实力,产业发展更有效。驿站肩负着典型示范任务,在激发改革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顺平县太行山道路“第壹驿站”作为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发源地,致力于产业技术重构,完成三种技术系统的示范园区打造,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前景,产业扶贫机制创新已经在全省乃至全国示范推广,智能化苹果种植管理模式接待了大量国内外同行参观学习;水润佳禾等企业推行节水灌溉技术、现代园艺设备研发,成为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定点基地。各个驿站以自己的新成果昭示着不同产业的现代发展水平和方向,依托驿站提供技术指导、专业培训和进行产业合作的经营主体越来越多。

  从产品到品牌,企业实力更强大。驿站以优质产品为基础,根据市场打造品牌,实现从产品到品牌的意识跨越,提升企业实力。驿站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叫得响、效益显的优质品牌。保定市政府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以顺平第壹驿站为依托,共同推出了“保定苹果”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了“涞水新林泉”“顺平格悦思”“唐县御封”“曲阳绿阳”等一系列特色品牌。定兴华农驿站对番茄等蔬菜进行了绿色认证、商标注册,并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桃木疙瘩”“冰花”“老香菇”等一批品牌产品已畅销省内外市场。

  多层次培养人才,智力扶贫更有效。驿站建设过程中,通过集中培训、专家讲学、现场指导、线上辅导等多种手段,培养了一大批现代职业农民,不少农户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青年教师通过到驿站服务,拓宽了工作视野、丰富了实践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在自身业务水平提高的同时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吸引力。顺平“第壹驿站”、清苑水润佳禾驿站等已成为学校重要的教学实习平台。大学生通过在驿站的实习,不仅提高了知识水平,而且增强了爱农业、学农业、投身农业的信心和决心,通过驿站平台培养出的研究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据初步统计,创新驿站两年来累计培训农民5800多人次,近150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加入驿站建设,1800余名本科生、79名研究生到驿站开展教学实习、毕业设计,接待国内外同行交流考察400余人次。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按照“第壹驿站”模式,创建“苹果大家小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拟在图木舒克市建立“昆仑山驿站”;韩长赋、刘永富等同志先后考察指导,2019年河北省委一号文件将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列入全省推广的典型经验。

  驻村扶贫带来“三个转变”,引导农民增收 

  一年来,学校驻张北县战海乡许家营村、战海村、鱼儿湾村扶贫工作组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老思想”转变为“新脑筋”。驻张北县许家营村扶贫工作组引导群众转变“老思想”,开动“新脑筋”,探索出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路子,形成了“三扶”脱贫模式:一扶是坚持扶贫先扶“志”,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推动“被动脱贫”向“主动脱贫”转变;二扶是坚持扶贫必扶“智”,培育职业技能,推动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三扶是坚持扶贫精扶“制”,探索长效脱贫机制,推动扶贫由“久扶不脱”向“长效真脱”转变。引进各类扶贫资金500多万元,发挥专家优势,手把手教农民,培育科学致富带头人,引导强户帮弱户共走致富路,新建蔬菜大棚300多个,开发出绿色食品架豆,培植起大棚蔬菜产业,增收250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就地打工增收70多万元,使65个贫困户、145个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2018年2月被纳入全国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受到省精准脱贫先进表彰,国家省市县多家媒体报道。

  “门外汉”转变为“业务通”。通过农大教授的言传身教,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从原来不懂、不问、不触碰,提升到会学、会讲、会应用,许多农民基本掌握了日常管理、配方施肥、常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能够自己处理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个别农民还能为其他农户提供技术帮助,正在逐步向技术性农民转变。特别是占海村村民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自发新建蔬菜大棚59个,通过学到的新技术,确保每棚年均增收5000多元;柴鸡散养和家庭养兔为重点的小型畜禽养殖基地也自发建立起来。通过学习技术,改变贫困状况的良性循环模式已逐步建立。

  “小作物”转变为“摇钱树”。学校驻鱼儿湾村扶贫工作组,发展特色藜麦产业500多亩,探索“企业+种植大户+贫困户”长效帮扶机制,开发出高档营养食品藜麦,亩产达150公斤,收购价每公斤10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多元;开展“旅游+”,接待草原天路游客,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鱼儿湾村民乐呵呵地说到:“原本自己的2亩地每年净收入不足千元。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有这样的收入,俺很满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