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高瞻与新思 | 第二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大会成功召开
2020-11-29 11:2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11月28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北京、厦门、济南、深圳四地,六个主题论坛并举的崭新模式顺利召开,近万人在线观看大会视频直播。本届大会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政产学研用跨界交流与深度合作,打造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和高端平台。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创业者、教育从业者在思想交锋、经验交流当中共同成长,为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以及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指明新的方向,把“人工智能+教育”推向新高度。

  本届大会由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产品与产业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韩力群主持。

嘉宾致辞,寄语行业发展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  张双鼓

  张双鼓副会长介绍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概况以及疫情期间学会在教育领域做出的贡献。同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出于战略发展机遇期,但机遇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第四次革命正迅速而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引领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变革,带来巨大经济增长动力。加快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人工智能+5G对教育将带来颠覆性变革。2020年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而全球仅有25万相应相关领域专业人才。面对未来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我国已约有300所高校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建设一流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体。希望本次大会的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科学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帮助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协会进一步把握战略方向,明确战略任务,绘制战略蓝图。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张欣欣

  张欣欣理事长在发言中讲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相关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的事情,同时也是基础教育的事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发了针对基础教育的AI系列教材,并在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育的公益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他指出,大学的专业设置不仅仅是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要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目前人工智能专业、机器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非常蓬勃,这不仅仅是来自我们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来自全球的技术革命、信息革命的需要,来自于大数据的发展,来自于云计算的推动。未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将会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大会”办成年度品牌学术盛会。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  杨丹

  杨丹董事长在讲话中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冠疫情的防控效果就得益于大数据、人脸识别等AI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为人工智能提供发展基础,人工智能为教育发展提供基础动力,二者相辅相成。大量人工智能专业的开设会逐渐培养大量人工智能人才,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摇篮。同时人工智能教育也推动教育形式的变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学习、测评等大量涌现,人工智能大幅提高了教育的效率效果。教育与人工智能结合也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创业机会。未来,如何有效激发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的增长,梳理并解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所面临的人才、资金、市场、评价等问题,是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希望与各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一道,共同为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的进步献计献策,为科技强国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战略合作基地授牌

  此次大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委会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设立了战略合作基地,张欣欣理事长与杨丹董事长共同为基地揭牌。未来,战略合作基地将发挥平台优势,整合教育资源与专委会理事单位的技术资源,广泛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AI+教育的全面落地。

主旨报告,分享前沿成果

  主旨报告环节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段星光主持。四位重量级嘉宾分别从不同方面、系统介绍了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的现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  宋晓刚

  宋晓刚副会长系统介绍了国际国内机器人市场情况、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机遇和发展趋势。他总结到,中国机器人发展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进,具有超大规模、门类众多的制造业市场优势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以及与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发展的机遇,市场前景广阔。同时,他还提出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应注意的五个方面:

  第一,强身健体,提高抗风险能力。针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机器人产业要“强身健体”,不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加强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增强优势领域、补齐短板环节,加强薄弱环节,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抗风险能力。

  第二,另辟蹊径,开拓新的疆土。除汽车与电子这两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外,积极开辟、拓展、深耕我国量大面广制造业新市场,选择深耕卫浴、陶瓷、光伏、冶炼、铸造、钣金、钢结构、家具等细分领域,从新产品开发到应用打造自己的优势。

  第三,融合发展,激发产业新动能。着力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把握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推动机器人技术与新一代通信、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发展,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第四,提升质量,树立品牌形象。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自觉性,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高质量产品,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转变。

  第五,转变模式,开辟发展新路径。针对用户需求,转变企业发展模式,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商逐步向“产品+服务”供应商转型,开辟企业发展新路径。

复兴时代的智能教育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孙富春

  孙富春副理事长以复兴之路的教育、智能时代的教育、AI对教育未来的挑战、AI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四个方面介绍了个人观点。他认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为人工智能而学”,另一个是“用人工智能来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将引发积极的教育改革,未来的教育应该拥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将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改变世界。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已成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的重要抓手,是中国2030年成为人工智能强国的基础所在,具有战略意义。教师要从以传承学习、传授知识为主,拓展到人文关怀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AI未来教育的五大趋势,关注人机结合的制度体系与思维体系、关注核心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关注核心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关注个性化、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学习、关注人机协作的高效教学。同时,孙富春还介绍了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五点建议:

  1、加强数据融合消除数据壁垒。建立合理使用数据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促进数据的流通和流转,在保护学生和家长隐私的前提下,合理均衡地使用数据,发展教育智能。

  2、着眼于多种应用场景。避免人工智能强化应试教育,改变以“讲、测、考、练”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现状,人工智能要减轻教师负担,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负担。

  3、开展跨学科研究。积极推动教育、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心理学、体育等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提出相应的一套重大研究项目指南,促进多学科、跨学科的交流与创新。

  4、提供开放平台和服务。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应开发更多的开源人工智能组件库和算法库,提供人工智能开放云服务,向中小企业开放计算能力,实现人人可用的人工智能服务,构建智慧教育服务生态系统。

  5、推进智能教育实验示范。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区建设,推进大规模应用,探索人工智能解决教育问题的思路,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系统设计。

AI时代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新工科教育

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田新诚

  田新诚教授以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新工科实验班为例,从新工科建设的AI时代背景、专业建设学科背景与目标、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培养基础与支撑条件以及专业建设论证与规划的不同层面,详细介绍学科建设的过程和取得的成绩。同时,他也指出了目前工科与AI融合中存在的三个问题,暨工科与AI融合有待提高、工业人工智能实验条件和案例教学有待加强、工业人工智能师资力量需培养引进。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形势与人才培养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李修全

  李修全副主任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全球发展和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形势,认为当前人工智能正在进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央地协同共治、国际协同合作成为新时期的发展特点。李修全介绍了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现状,认为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相对缺乏是下一步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大学在人工智能专业学科建设方面进展迅速。多学科交叉驱动理论方法创新突破、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应用对AI人才培养提出迫切需求,要重视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以及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企业开放计算、数据、场景资源,以产教融合方式参与人才协同培养,将为AI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充足条件和资源。

六场主题分论坛四地联动各具特色

  下午同步举行的六场主题分论坛,从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机器人专业建设、AI赋能玩具“机器人化”及产教融合发展、AI时代机器人技术与新工科教育(济南分会场)、青少年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厦门分会场)、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实践与探索(线上)的方向分别讨论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各细分领域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北京·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分论坛

北京·机器人专业建设分论坛

北京·AI赋能玩具“机器人化”及产教融合发展分论坛

济南·AI时代的机器人技术与新工科教育分论坛

厦门.青少年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分论坛

深圳·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实践与探索分论坛-线上直播

  关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微信公众号,在【精彩活动】栏目获取大会精彩照片,观看直播回放视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6-06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