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郑朝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给学校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2017-12-16 14:01
中国教育在线

  二、学校针对现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应对措施

  第一,深入认识高考招生制度的变革,这样的变革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尝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二是关注学生的发展经历;三是对标高校的招生要求。

  倡导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从改革初衷来看还是希望学生把现有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联系到一起,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此基础上有方向、有目的的学习是今后学习变革的方向,从高考应考策略层面来看,对于选考科目每个学生的考量和期望是不尽相同的,同样需要进行设计和指导。

  关注学生的发展经历。丰富的学习经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不是学知识,而是借助知识增加学习能力和学习阅历。从策略层面来看,一定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过程当中发挥的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对此必须有必要的应对。

  对标高校招生要求。著名高校通过自主招生和综合测试录取比例现在越来越大,而且这个面也在越来越扩展,面试的成绩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录取,所以为学生量身定制面试应试方案也成为应考当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建议积极参与高校组织的类似博雅计划、CAP课程计划,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招生当中取得好成绩,这个也必须纳入到整体考量范围之内。

  第二,学校管理的变革。

  一是关注学习观念的变革。1)关注经历与体验,关注发展与生存,把我们对于知识关注到对于人的发展关注的变化,在我们进行学校管理、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变革和学生学习评价等等方面,都要更多关注经历和体验。2)独立学习、自我学习能力的关注,选课以后要排课,排课必然用自修课进行调剂,在自修课当中就变成了一个孩子和另外一个孩子进行竞争当中的关键点,会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往往能够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脱颖而出。3)形成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有机连接,学习成为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会不会学习,面对新的知识,能否用有效的方式理解它、认识它、运用它,甚至批判它,这已经变成了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4)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式,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是从难度、课时、内容各个方面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是组织结构的变革。一定要强化和加大对于学生发展的指导,在学生发展指导当中,从建平中学的实践来看,在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心理,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来学生心理压力较至原来更大,原因在于对一个事情的未来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心理焦虑程度远远高于预期,佛教讲恐惧来自于无明,就是不知道怎样的情况下是最害怕的;学业,各个学科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生活,生活习惯、生活态度的指导;职业,体验职业;升学,对升学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导,要成立专门的部门,组织专门的队伍,对这些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组织相关的部门,进行小团体培训,同类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不是以班级为单位,一个单位选择不一样,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提供咨询和辅导。每天中午发展中心都有相关老师值班接受学生的咨询。教师的职责不仅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完成个别辅导,这个部门这些老师承担的主要责任还有就是对教师进行辅导,让他们完成一专多能的角色改变。这个问题恰恰是我们学校将来发展当中必须高度关注的一点。

  三是评价方式的变革。教师角色的战略变革,原来我们总觉得我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是一个数学老师,教好语文、数学任务就完成了,现在要改变这样一个认识,所有的教师既教好自己的学科,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的完成对学生个别咨询和服务。从学校管理角度来讲没有更多的专业人员、专业队伍可以进行大量的个别化的辅导,这些个别化的辅导必须让我们的教师自己能够具备基本的能力。对于一些特别困难或者特别具体的问题才教给更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否则压力就会非常巨大。

  从团体评价角度来讲,原来我们很多学生在管理过程当中都愿意形成学科之间的竞争关系,班级之间的竞争关系,用这样竞争的方式来促进自己学校的提升,但是在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今天,更重要的问题恐怕是协同而不是竞争,因为一个孩子能不能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顺利的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实际上考验的是一个学校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管理团队之间协同配合的能力,这也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给学校管理带来的一个新的课题,原来我们要管或者考量的是比一比谁更好,现在要考量的是我们比一比谁更会配合、更懂协同。

  我想这个矛盾或者困难是需要大家共同面对的,我们也希望通过今日论坛这样的平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经验分享给彼此。今天到杭州正好是江南降温的时候,让我们相互紧紧拥抱、彼此取暖,谢谢大家!

<< < 1 2 共 2 页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8-12-20 10:0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