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公布了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入选名单,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低碳有色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部入选。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的决策部署,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工作,对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分两批进行评价筛选。第一批全国有90家实验室参加评价,38家入选。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低碳有色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参加第一批评价,均入选新序列。第二批评价中,中南大学与企业共建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均通过评估入选新序列。据了解,全国共有350多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经过优化整合评价,仅有191家入选新序列管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1994年批建。中心紧密围绕国产大飞机碳/碳制动材料、高性能飞行器热防护材料、航天耐烧蚀碳基喉衬材料、隧道工程掘进机关键硬质合金材料、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等学科前沿和重大任务,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中试和工程化验证,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满足了多项国家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需求,助推了行业高质量发展。先后承担了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100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拥有发明专利500余项,已孵化出8家高技术企业,其中2家已成功上市。中心在2008年、2010年、2012年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三次评估中均获第一名;2011年中心入选教育部“中国高校企业产学研结合典型案例”。
低碳有色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2008年批建的难冶有色金属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更名。中心面向有色金属资源高效清洁利用与低碳冶金领域的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持续开展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创新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09项;获国家科技奖17项,其中一等奖2项、发明二等奖5项、进步二等奖10项;为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提供了30多套核心原创技术;出版专著、教材11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800多项,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培养了一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团队,建设期内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新增高层次人才13人。中心取得的成果有力支撑学校矿冶学科(冶金工程、矿业工程等)跻身世界一流,成为保障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更名。中心以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南大学为主牵头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在湖南长沙铁道校区。中心紧密对接“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持续开展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施工、材料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建成了地震下高速铁路桥上行车安全试验系统、高速铁路风洞试验系统等13个国际一流的试验系统。近三年,重点攻克了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成套技术、桥梁建造和桥上行车安全保障技术,为我国高速铁路建造技术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高速铁路CRTS III型板式无砟轨道建造关键技术及装备等方面,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支撑了国家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实施;推动了高速铁路数字智能选线技术、高性能混凝土关键材料的产业化,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了高速铁路建造技术水平。
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05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由中南大学与湖南光琇高新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中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需求,开发以人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为种子来源的细胞治疗及组织工程产品,推进人类干细胞研究技术转化和产品产业化;同时兼顾基因检测、生物制药等新医疗技术的研究应用。中心干细胞库作为创新源头带动国家干细胞及相关产业发展,并在遗传性肿瘤、罕见病综合防治等领域服务优生优育国策,形成世界影响力。工程中心联合干细胞产业上下游企业组成创新联合体,布局建设一个国家级的、以预防为主的、将多组学技术和干细胞技术贯穿其中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产业集群,满足国家大健康战略与国家健康重大需求。
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2017年获批的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更名。中心由中南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万达公司联合共建,三个单位分方向进行建设,中南大学重点针对医疗大数据标准、医疗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设备、医疗大数据快速检索与智能分析、医疗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健康和临床数据整合应用等学科前沿方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建设了湘雅医学大数据中心。中心支持建设了全国首个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中心累计转化推广科技成果或技术2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达1.7亿元。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