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粤港澳高校联盟(下称“联盟”) 2021年年会暨大学校长论坛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举行。本次年会召开于联盟成立五周年之际,以“凝心聚力有作为,开局谋篇启新程” 为主题。
粤港澳高校联盟2021年年会暨大学校长论坛现场合影(来源: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永吉,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二级巡视员刘懋洲,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朱超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劳帜红,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夏方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局长老柏生等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联盟理事长、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教授,联盟副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教授,联盟副理事长、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教授等来自联盟41所成员院校的校长、院系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37个专业联盟的代表共计200多人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肖海鹏教授主持。
徐永吉常务副主任强调,联盟成立五年以来,聚焦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不断推进教育领域全方位的交流合作,集群发展已成共识,人才培养已现规模,协同创新已见成效,对于联盟取得的成绩感到十分欣慰。教育部高度重视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在制度保障、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和联合科研等四个方面提供支持。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为联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他建议联盟,一是把握大势,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十四五”时期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部署,围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凝聚共识,把握方向,谋篇布局;二是发挥优势,紧扣人才培养,联盟具有得天独厚的集群优势,要深化各专业领域的合作,深度整合教学科研资源,探索具有联盟特色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三是聚焦发展,坚持开放合作,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上寻求创新和突破,搭建更广泛的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平台,促进教育对外开放。
刘懋洲巡视员、朱超华副厅长、劳帜红副厅长、夏方明巡视员、蔡若莲副局长、老柏生局长,都在致辞中对联盟五年来坚持高标准引领,搭建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平台,推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务实合作,以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联盟继续想湾区之所想,急湾区之所急,应湾区之所需,高举爱国旗帜,培养青年学子使命担当;围绕强化大湾区高校科研协同创新,优化粤港澳协同发展的模式,推动共建三地国家级实验室和科技科研平台,加强联盟协作,提升合作质量;发挥人才优势,探索建立大湾区高校教育科技协同发展体系,建设一流湾区。
联盟理事长、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教授代表联盟在大会上作报告。他表示,过去五年,联盟凝心聚力融合发展,聚智科研助力创新,聚集资源为国育才,聚势合作对外开放,效果显著。对于联盟未来发展,他强调,要坚持与国家同心、同向、同行,应对时代挑战,要抢占科技先机;共谋发展,要做好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对话世界,要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
联盟理事长、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作报告(来源: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与会校长们就“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打造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和“强化国家科技力量,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个议题,在宋永华校长、段崇智校长的带领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校长们尤其关注国际合作办学新形式,建设国际校区、在地国际化,以及科研优势互补,促进产学研发展,保持与业界和商界的联系,整合大湾区的优势,凝练研究主题,吸引更多的人才。校长们观点鲜明,金句精彩纷呈,共同为大湾区高等教育建设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
最后,高松校长宣读了联盟2021年理事会决议:新增入盟院校岭南师范学院;在联盟框架下组建11个新的专业联盟;立项资助21个专业联盟;2022年大学校长论坛将由澳门大学举办。论坛在与会代表的掌声中降下帷幕。
附:粤港澳高校联盟简介
粤港澳高校联盟成立于2016年,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共同发起,联盟旨在汇聚三地精英高校优质教研资源,深化三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教育示范区,联盟被正式写入《纲要》,作为推进大湾区科教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抓手,联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中山大学为联盟理事长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为副理事长单位,秘书处常设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目前,联盟共有粤港澳三地41所高校入盟。其中广东25所,香港9所,澳门7所。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