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赵行课题组提出神经网络配音器模型 有望使影视后期制作效率倍增
2021-11-26 09:26
清华大学
作者:

  近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赵行研究组(MARS Lab)联合字节跳动首次提出了神经网络配音器(Neural Dubber)。影视配音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技能,专业配音演员的声音演绎往往令人印象深刻。现在,人工智能(AI)也能够自动实现这种能力。这项研究能让AI根据配音脚本自动生成与画面节奏同步的高质量配音,有望让影视后期制作效率倍增。

  配音(Dubbing)广泛用于电影和视频的后期制作,具体指的是在安静的环境(即录音室)中重新录制演员对话的后期制作过程。配音常见于两大应用场景:一是替换拍摄时录制的对话,如拍摄场景下录制的语音音质不佳,又或者出于某种原因演员只是对了口型,声音需要事后配上;二是对译制片配音,例如,为了便于中国观众欣赏,将其他语言的视频翻译并配音为中文。

图1:自动视频配音(AVD)任务示意图

  此项研究主要关注第一个应用场景,即“自动对话替换(ADR)”。在这一场景下,专业的配音演员观看预先录制的视频中的表演,并用适当的韵律(例如重音、语调和节奏)重新录制每一句台词,使他们的讲话与预先录制的视频同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该研究团队定义了一个新的任务,自动视频配音(Automatic Video Dubbing, AVD), 从给定文本和给定视频中合成与该视频时序上同步的语音。此前,行业内的很多研究是根据给定语音生成与之同步的说话人的面部视频(Talking Face Generation)。而AVD任务正好相反,是用于生成与视频同步的语音,更加适用于真实的应用场景,因为影视作品拍摄的视频往往质量很高,并不希望再对其进行修改。

图 2:神经网络配音器(Neural Dubber)模型结构

  该研究团队提出的神经网络配音器(Neural Dubber)旨在解决自动视频配音(AVD)任务。这是第一个解决AVD任务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从文本中端到端地并行合成与给定视频同步的高质量语音。Neural Dubber是一种多模态文本到语音 (TTS) 模型,它利用视频中的嘴部运动来控制生成语音的韵律,以达到语音和视频同步的目的。此外,该工作还针对多说话人场景开发了基于图像的说话人嵌入(ISE) 模块,该模块使神经网络配音器能够根据说话人的面部生成具有合理音色的语音。

  神经网络配音器(Neural Dubber)将AVD任务具体建模成如下形式:给定音素序列和视频帧序列,模型需要预测与视频同步的梅尔频谱序列。神经网络配音器(Neural Dubber)的整体模型结构如图2所示。在单说话人数据集(Chemistry Lectures)和多说话人数据集(LRS2)上的实验表明,神经网络配音器(Neural Dubber)可以生成与SOTA的语音合成模型在音质方面相当的语音。最重要的是,定性和定量评估都表明,神经网络配音器可以通过视频控制合成语音的韵律,并生成与视频同步的高质量语音。

  该成果的研究论文“神经网络配音器:根据文本为视频配音”(Neural Dubber: Dubbing for Videos According to Scripts)已被机器学习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顶级学术会议NeurIPS 2021接受。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交叉信息研究院2021级博士生胡晨旭,通讯作者为赵行助理教授。其他作者包括字节跳动的田乔、王玉平、王雨轩博士以及上海期智研究院研究助理黎庭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清华大学 2022-06-07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