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厦门大学携手国内外伙伴发起Coastal-SOS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获批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
2021-10-26 16:01
厦门大学
作者:

  近日,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携手国内外多家高水平科研单位、龙头企业、非营利性基金会、国际组织共同策划的“融通科学、管理和社会参与:助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简称“海岸带计划”)(Coastal-SOS, Coastal Zones Under Intensifying Human Activities and Changing Climate: A Regional Programme Integrating Science, Management and Society to Support Ocean Sustainability)研究计划经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签署,正式获批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简称“海洋十年”)项目。

  2017年第72届联大通过决议,宣布2021年至2030年为“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并授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牵头制定实施计划。2020年第75届联大审议通过了“海洋十年”《实施方案》。2021年1月“海洋十年”正式启动。“海洋十年”旨在通过科学创新和技术革新,推动形成变革性的海洋解决方案,进而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遏制全球海洋健康不断衰退的趋势,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实现海洋的永续繁荣,以达到“科学至实、海洋可期”的愿景。“海洋十年”是联合国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议,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全球性海洋科学倡议,将对海洋科技发展和全球海洋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海洋之于地球犹如水之于人,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荣的战略空间和希冀所在,而海岸带直接连通陆地和海洋,是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的关键交汇区,更是掌控着区域乃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海岸带面积虽只占全球海洋面积的7%,但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贡献了25%的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渔获量和物种丰度更是高达86%和97%,是海洋“蓝碳”(50%)的主要埋藏区,贡献的原油产量占全球30%。目前,全球50%以上人口生活在海岸带地区,并创造了50%的GDP。

  近50年来,海岸带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人口快速向海岸带聚集,涉海活动加剧,再叠加升温、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给海岸带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富营养化,有害赤潮,缺氧等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海洋经济新引擎的发力,人类对海洋空间和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强,如何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障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海岸带这一陆海交互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共性问题。

Coastal-SOS主要研究示范区

  Coastal-SOS计划聚焦滋养了全球1/5人口的东亚海域,选择长江口、珠江口、台湾海峡(含厦门湾、兴化湾、三沙湾、东山湾等福建海区)、泰国湾、柔佛海峡等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为研究示范区,拟通过学科交叉手段,采用对比研究思路,在统一时空框架下汇聚、共享和集成多维时空数据,对海岸带地区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和污染过程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深入剖析在过去五十年导致典型海岸带环境恶化的主要控制因子。进而建立适用于“人-海复合系统”的耦合动力模式,开展社会经济路径和气候变化胁迫下的情景分析,预测未来三十年海岸带环境与生态系统变化趋势。项目的最终目标是构建数字孪生海洋系统,为基础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试验工具与平台。在此基础上,本项目还将致力于通过多元渠道与手段,面向产业部门、决策者和公众传播海洋科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行有效的陆海统筹管理措施,支撑地方政府及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科学用海方式,扎实推动东亚地区海岸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切实提升东亚各国的民生福祉水平。

Coastal-SOS计划概况

  Coastal-SOS的合作单位(组织)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国海洋与海岸资源研究与开发研究所、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国-东盟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桃花源基金会、太古集团慈善信托、正大集团(中国区)、上海振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联泰集团、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JEFI集团、太古轮船有限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WESTPA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处,表层海洋-低层大气国际研究计划(SOLAS)、东亚海洋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PEMSEA)。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924320123 2022-04-07 16:04
厦门大学 2022-03-31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