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枫迎秋,桂子初香。9月1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迎来了1150余名学生,崭新的智慧型园区迎来了属于这里的第一批学子。他们走进了新的人生阶段,在新的舞台上,继续追寻梦想。
遮阳棚、警戒线、二维码、红外测温仪,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查码测温已经是大家习惯的默契,园区不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了严密谨慎的疫情防控措施,更是安排了校医在校门口悉心把关,为学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走访看望,凸显教育真情
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校长李北群,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总会计师胡明保,副校长韦忠平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到迎新现场查看新生报到情况,并走访了学生宿舍,与学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家在哪里”“宿舍环境还满意吗”“对园区第一印象怎么样”“有什么诉求可以通过辅导员向学校提”管兆勇、李北群热情的和学生聊天,倾听学生感受,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南信大的温暖,同时勉励他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新一阶段的学习中去。
下午,管兆勇、王尧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绿色通道”办理点慰问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慰问时,管兆勇询问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他勉励大家,要努力提高自我思想,常怀积极乐观心态,不怕困难,追求进步,希望大家在珍惜和享受大学生活的同时规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
受慰问学生对学校的关心和帮助表达了感谢,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珍惜青春时光,笑对眼前困难,迎难而上,努力学习,为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成为栋梁之才。
数字迎新,彰显以“温”化人
园区为方便新生快速办理入学手续,采用了许多“智能”新办法,辅以人性化服务,让学生和家长倍感“最温暖大学”的贴心周到。
为方便新生报到,园区利用网上办公,缩减线下流程,核对身份信息和入学资格后,仅需在手机端扫码报到即可入住。园区还为学生准备了开学“大礼包”,包括校园卡、银行卡、校园地图、防诈骗须知、教师通讯录、园区生活手册、校歌名片、新生入学教育手册等。
在宿舍区域,园区布置了可以扫码使用的淋浴房、洗衣机、烘干机、洗鞋机、饮水机、饮料自动售卖机等。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仅可以向宿管、辅导员寻求帮助,也可以通过学校一键通平台足不出户解决问题。
“绿色通道”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开通的一个顺利入学的通道,是国家和学校一直都十分重视的工作。新生报到时,也可到现场咨询相关问题。
“全校都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高报到效率,优化校园服务,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住的安心,学的舒心,吃的放心”。园区学生事务部老师说到。
量身定制,为你保驾护航
为了能给新生带来最好的入学体验,在报到前几天,迎新工作小组筹划部署迎新工作,并落实落细各项具体措施,营造温暖迎新氛围。园区管委会和学生事务部准备了多种互动活动,通过线上参与的形式,让新生收获满满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学生们通过网络投票、线上设计等形式设计园区的吉祥物“牛牛”,迎新期间,学生志愿者们“带着”它活跃于园区新生报道场所的各个角落,园区里也多了些许青春懵懂的气息。
为了帮助新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融入新集体,辅导员们各出奇招,通过线上问卷、大数据分析等渠道,调研了学生关心的话题,针对性地设计了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为学生们顺利开启学习生活新航道保驾护航。
友爱互助,打造园区温度
今天学校共组织了130余名学生志愿者,分布在校内外17个志愿服务点,进行交通引导、进校分流、行李搬运、咨询服务等,帮助学生完成报到工作。一位今天独自前来报到的同学对园区的充分准备赞不绝口,而许多本地的学子也在早早完成了自己的报到流程后,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去,协助其他同学入校。互帮互助,是他们在南信大学到的第一课。
在众多红马甲学生志愿者中,十位蓝马甲的“叔叔”格外抢眼。他们是本地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蓝天救援队作为一个成立六年的公益组织,现有正式成员106人,一直活跃在全国志愿服务的第一线,曾主动驰援武汉抗疫、郑州抗洪等战斗一线,而今天,他们也主动参与到开学报到志愿者中来,协助校园安保和学生行李搬运服务。“这就是我们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罢了”志愿者们这样对记者说。
筑梦远航,我们携手前行
网络工程专业的刘文雅和桑林阳赶早前来报到,他们来自同一个班级,学习期间共同鼓励、相互扶持,一起报考了同一个专业,录取后又很巧合的再次被分到同一个班。他们对园区优美大气的校园环境和相对完善先进的校园设置很是喜欢,“大”“美”“赞”是他们对园区的由衷称赞。
在应用化学专业的程晨眼里,高耸挺拔的钟楼,宽敞明亮的寝室,菜品丰盛的食堂,园区的一切都对她充满了吸引力。“我努力了两年才考来这里,我很喜欢这儿,将来我还想报考南信大的研究生,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不忘初心,继续拼搏,我相信只要我决定灿烂,山无遮,海无拦。”
面对新舞台新征程,我们壮志满怀,也精心地规划着充满惊喜的未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