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6年,河北地质大学“回家”了!4月16日上午,河北地质大学张家口市宣化校区(科教园)签约仪式举行。河北地质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凤鸣,河北地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鸿雁,河北地质大学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季强,河北地质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处处长赵强,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古生物教研室主任刘傲然,市委副书记孙远富,市政府副市长吕书奇,市委副秘书长李洪波,市政府办副秘书长宋建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白凤鸣,市教育局副局长、教工委副书记杜平,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建平,市财政局三级调研员尹宗明,区委书记张聪,区长费再宏,区领导龚海峰、孙辉亮、张国庆、毛飞、张志源出席签约仪式。龚海峰主持仪式。
河北地质大学,是原地质部直属五大院校之一,是国家自然资源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学校建于1953年,由李四光、何长工选址张家口市宣化区,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1955年更名为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1970年更名为河北省宣化地质学校;1971年更名为河北地质学院;1985年6月,从宣化迁至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办学;1996年5月,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2016年3月,定名为河北地质大学。2016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宣化区大力推进新城开发,于2019年8月,全面启动总投资120亿元的新城开发项目,滨河新城经七街、安平大街建成通车,纬四、纬六、纬七等道路建设全面铺开,城市主体框架初步形成。加快推进启臻学校、中医院、法院审判楼等建设项目,提升新区公共服务能力。
在历史的交汇中,校地双方愈发认识到城市与高等教育协办的重要性。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经过校地双方努力,河北地质大学宣化校区(科教园)成功落户滨河新城。
王凤鸣在讲话中表示,1953年,李四光、何长工选址塞外古城宣化,成立了河北地质大学前身——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1985年逐步迁至石家庄市。回顾“地大”在宣化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我们看到这里是人才培养高地和科研重地。除了“地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地质学校也曾在这里办学。期间共培养出4名院士,近10万名毕业生以及80%地质勘探管理人才。本次协议的签订,是一件大事好事喜事盛事。学校一定落实相关协议和精神,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做好相关工作。接下来,双方将围绕地层古生物、战国红玛瑙(珠宝玉石)、矿山修复与治理、国土空间规划、文创旅游及相关地质资源与环境的管理,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社会服务。
孙远富表示,此次签约仪式的举行,是双方共叙友情、共谋发展、共同探求高等教育校地合作育人新模式。张家口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是京晋冀蒙四省通衢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2022年冬奥会的日益临近,张家口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为教育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历经68年的发展,河北地质大学已成长为省部共建的重点骨干大学。今天,河北地质大学再次回到宣化,这既是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校地双方发挥优势,拓展合作领域的战略抉择。市委、市政府将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政策,进一步强化资源供给,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期待河北地质大学能够加快各项前期工作,加速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宣化校区(科教园)早建成、早运行。我们坚信,本次战略合作只是一个开端和起点,它蕴含着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对张家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只要大家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就一定能实现校地双赢,一定能够结出丰硕成果。
张聪表示,河北地质大学宣化校区(科教园)项目签约仪式的举行,是宣化区深入推进“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发展战略,以高水平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和丰硕成果,对提升教育事业水平、优化城市建设格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河北地质大学建校之初就在宣化,在宣化办学的32年里,河北地大为服务当地发展,矿业开发利用,培养专业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古城人民对河北地大也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时隔36年,河北地质大学在宣化建设分校区,是与宣化“再次牵手”、“再续前缘”,古城人民热烈欢迎河北地大“回家”!这次签约,充分体现了地质大学对宣化这一方故土的特殊情感和对宣化发展的特别关爱,也必将成为推动宣化打造“全市一流、全省闻名”教育高地的强力引擎。区委、区政府将全面落实各项政策举措,全力为校区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共同打造高校助推地方发展、地方支持高校建设的典范,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在与会领导、嘉宾的共同见证下,费再宏、王凤鸣签订了《共建河北地质大学宣化校区框架协议》,吕书奇、王凤鸣签定了《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