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开新局。3月30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成立。作为研究院的承建单位,复旦大学将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简称:上海高院)、上海金融法院的支持下,高起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亚洲领先的金融法治研究机构。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晓云,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茆荣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副主任孙辉,上海金融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赵红,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刘晓洪,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代表共建成员单位共同为研究院成立揭牌。揭牌仪式前,校长许宁生专程会见与会嘉宾。陈志敏主持仪式。
焦扬:高起点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亚洲领先的金融法治研究机构
焦扬在讲话中指出,金融法治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都迫切呼唤我们高质量做好金融法治工作。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的成立,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中国金融法治水平、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动作为。
焦扬指出,复旦大学将落实好协议,高起点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亚洲领先的金融法治研究机构,为推进国家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研究院要在服务金融法治理论创新上求突破,努力建成国内金融法治研究领域的立法研究基地、理论创新高地、学科融合平台,围绕金融法治理论的前沿问题和司法实务中的重点难题开展联合攻关。要在提升智库建言咨政能级上展作为,深度融合法学和金融学等学科,将研究院打造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法治高端智库,引导更多专家学者为金融法治体系建设建言献策,为服务国家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要在培养高层次金融法治人才上结硕果,深化与研究机构、业务单位的实践合作,为金融法治人才培养提供深厚学术土壤、创造丰富实务场景,建设高层次科研队伍,创新金融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金融法治建设储备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希望研究院立足上海、服务国家、放眼世界
四家单位合作共建,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刘晓云表示,金融是国际经济运行的基石,关系经济发展大局,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金融司法对规范和引导金融交易行为、依法平等保护各类金融主体、促进金融市场法治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融法治环境已成为衡量金融中心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对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的金融治理、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的成立,有助于推动金融法治理论研究和实践,相信通过各方努力,研究院将打造成金融法治的理论研究高地和对外交流窗口,助力中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和国家金融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金鹏辉表示,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生逢其时、大有可为,希望研究院充分发挥上海的资源优势,团结凝聚上海乃至全国、全球金融法治领域的专家,花大力气建设一流水准的研究队伍,打通“产学研”之间的阻隔,持续不断地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要向国际社会积极介绍上海以及中国的法治环境和裁判的典型案例,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司法制度的信心;另一方面,要聚焦我国金融法治建设的重点领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对标最高标准,研究具有竞争力的金融规则体系。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作为研究院的发起单位,将和各共建单位一起全面履行兑现《协议》合作共建中的各项承诺,全力支持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希望上海司法、金融、教育科研系统各单位共同支持和参与研究院的各项工作;希望研究院管理团队和研究人员建立完善各项工作机制,营造蓬勃向上的科研氛围,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赵红表示,上海金融法院愿与学界、业界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推动金融法治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研究高地,培养金融法律专家、司法实践骨干的人才基地,推动国际金融法治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更多的智慧支持。
刘晓洪指出,金融法治离不开法治研究的支持。四家合作建设单位合作共建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有利于资源互补、开放合作,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紧密结合。他希望,研究院充分利用和发挥好上述优势,持续不断地产生研究成果、为我国金融实务、监管、司法提供理论支持。
茆荣华围绕“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实现新发展,为金融业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主题,介绍了金融国际化发展背景下金融司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分享了上海法院服务保障国际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并对金融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如何优化金融法治环境提出了若干建议。他表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和金融创新,既是我国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金融国际化发展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法治环境予以保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期待大家携手共进,在各自领域内发挥优势特长,为国家金融战略顺利实施、实现我国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陈志敏表示,双循环格局下国际和涉外金融法治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做到“三个加强,一个创新”,即:加强研究国际大变局下的双循环格局构建,加强研究国际大循环下的国际金融法治,加强研究国内和涉外金融法治的统筹推进,创新国际和涉外金融法治人才的培养。
他说,此次复旦大学得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上海金融法院的大力支持,得以成立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是学校服务中国金融法治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大契机。希望在各个合作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校内外精诚合作,产生优秀成果,培养创新人才,为促进我国金融法治建设、为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做出复旦应有的贡献。
为什么是复旦?
早在2017年,复旦大学就有建设金融法治研究高端平台的初步构想,并与上海高院等机构沟通。2020年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高院和上海金融法院共同发起,希望可以联合高校共同研究金融改革的热点痛点问题。2020年9月,选定复旦为研究院承建单位。
为何选择复旦?这源于复旦的综合学科优势和学校层面的支持。上世纪80年代,复旦法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就强调懂经济、通外语、精法律。因此,在金融法领域,复旦有相当的交叉学科特色、国际化优势和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除了法学院,另外还有经济学院、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和复旦发展研究院等三家校内单位联手参与,共建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整合复旦的相关优势学科共同研究问题,并具有畅通的渠道提供社会服务、推出咨政方案。
“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的优势是,与相关部门深度合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力求克服法学单一学科的研究局限,并努力契合司法实践和技术变革的需求,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复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介绍。
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也表示,复旦不仅有金融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而且三个学院都很强、很专业化、很国际化,同时,复旦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学院之间的的联合教学和研究已在进行中。这是研究院落地复旦的重要原因。
研究院将在合作机构的支持下,深度参与立法调研论证、司法难题研讨和典型案例推广。同时,复旦的经济学院和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有强大、成建制的金融研究团队和国内名列前茅的金融专业硕士项目;发展研究院与全校各院系有密切合作,并具有国家级智库信息传递的机制。研究院将利用这些优势,整合资源,全面研究金融立法、司法和纠纷解决的相关问题,关注数字经济和新业态对金融及其规制的影响,并积极培养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
将要如何做?
现场合作单位和复旦签署了共建协议,约定了各方对研究院的支持方式,并明确研究院的任务。
复旦以研究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打造咨政平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高院和上海金融法院将分别根据立法和司法前沿动态,通过课题委托、合作研讨、专家兼职、经典案例外译和发布等多种方式,为复旦的研究和教学提供支持,推进各方深度合作和成果推广。
研究院计划开展的活动包括:举办论坛、推出连续性出版物、发布金融法治动态信息、建设示范判决案例库、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培养高水平金融法治理论和实务人才,等等。相关活动与实务前沿和国家战略紧密对接,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结合学位教育与高端非学历教育。此前复旦法学院与金砖国家银行的合作培训开启了相关高水平合作的先机。
在课程设计上,法学院目前已开设金融法、票据法、保险法、国际金融法,全英文的外商投资、中国银行与票据法,以及与金融法密切相关的财税法、反垄断法等传统课程。同时,还设有“法与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理论课程、反映新业态动态的“数字经济与法律”等课程。另外,部分课程直接对接业界,由国际和国内一流律所、仲裁机构和专业性金融纠纷调解机构开设“金融与并购”、“金融纠纷调解”等方面课程。
王志强说,上海正在积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法院,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的成立,一方面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适应上海建设金融法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努力适用新法科发展、面向实践、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需要。法学不应是封闭的体系,要走出传统的学科边界,解决社会前沿问题;而经济、金融领域的规则之治,正是法学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钱军表示,成立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意义重大。金融和法律、法治紧密相关,同时金融、科技的创新,对原有的机构、体系、业务,带来了变化和冲击,我们的监管体系、法律体系要与时俱进,做到公平,规范,高效,鼓励和保护具有普惠性的创新。目前,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已融入到全球体系,与国际接轨在加速,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我们有机会走在世界前列,在维护国际体系正常运行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成立仪式上,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季立刚发布了《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2019-2020)》。作为研究院的首部重要成果,报告从理论视角展现了中国金融法治发展的特点,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法治发展的进程,展现了2019-2020年度中国金融法治发展成就,并对金融法治发展的愿景做出展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