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郑州大学科研团队在帕金森病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2021-03-16 11:15
郑州大学
作者:

  日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滕军放教授团队在帕金森病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研究成果以题为“Impaired meningeal lymphatic drainage in patientswith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的论文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medicine。该研究发现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脑膜淋巴引流功能下降,用动物模型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其中的病理机制,提出了影像学技术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方法,证实基于此方法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对于帕金森病早期鉴别诊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并揭示了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诱导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为脑膜淋巴管功能障碍参与神经变性病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一附院滕军放教授、王雪晶副教授以及人民医院马明明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一附院丁雪冰副教授为文章第一作者。

  最新研究显示脑膜淋巴管(mLVs)系统功能障碍与衰老密切相关。此外,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研究发现损害mLVs功能可以加速脑实质Aβ异常沉积。为揭示mLVs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滕军放教授团队近3年来尝试寻找评估mLVs引流功能的动态、无创性技术方法。该研究团队首次利用black-blood 3D DCE-MRI等技术定量评估了健康人群(NC)、特发性帕金森病 (iPD)、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血管性痴呆(VP)、路易体痴呆(DLB)和皮质基底节变性(CBD)患者的mLVs引流功能,共计招募1065位志愿者。结果发现iPD患者上矢状窦、乙状窦的mLVs引流速率减慢,且与iPD病程相关;而MSA、PSP、VP患者mLVs引流功能与NC对比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双侧颈深淋巴结的研究结果同样证实了iPD患者mLVs引流功能的下降。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ROC曲线评价不同部位mLVs以及颈深淋巴结在早期鉴别诊断iPD与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中的有效性,发现双侧颈深淋巴结的平均TTP值具有极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为iPD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了新方法。此外,动物模型研究表明:mLVs内皮屏障功能障碍与病理性α-syn沉积于巨噬细胞引起的脑膜炎症反应相关,最终导致mLVs引流受损。病理性α-syn聚集与mLVs功能障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推进了PD病理进程。此项研究结果提示改善mLVs引流可能是延缓或阻断iPD病程进展以及治疗的新靶标。

  长期以来,滕军放教授带领团队立足于临床科学问题,尝试运用基础研究手段解决临床问题实现转化,突破临床医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瓶颈,并积极探索临床研究的优势途径,近两年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先后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Annals of Neurology》《Acta Neuropathological Communication》《i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论文。研究团队成员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358622997 2022-05-27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