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天津大学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站”)启动暨建设方案咨询研讨会在卫津路校区科学图书馆一层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瑜,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于贵瑞,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克林,天津市科技局总工程师王凤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站站长、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天津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谷瑶等出席研讨会。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元英进主持会议。
金东寒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出席此次咨询论证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表示,天津大学高度重视地学学科发展。早在北洋大学时期,学校就设有与地学高度关联的矿物学和地舆学学科。近年来,学校先后成立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和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持续加强地学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此次获批建设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站不仅弥补了海岸带关键带观测站在国际观测网络中的空白,更将为我国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学校将扎实推进研究站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引领我国地球科学原始创新和应用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王凤云代表天津市科技局致辞。她指出,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领域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申报和建设工作。此次天津大学联合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市气象局、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共同建设的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站获批成为国家野外站将对推动天津及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起到重要作用。天津市科技局将为国家野外站建设发展做好全方位支持和服务,为环渤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天津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刘丛强对该站建设方案进行了详细汇报。他指出,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站是世界上第一个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站,以位于环渤海的天津滨海地区为重点观测研究区,以地球系统科学和关键带科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多圈层、多要素、多尺度系统观测,多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研究,将填补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系统监测研究和国际地球关键带观测网络中滨海地区观测研究的空白,为我国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提升、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应用范式。
与会专家随后对建设方案进行了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建设方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和地方的重大要求,定位准确、立足长远。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站建成后将具备长期监测、科学研究、应用示范以及服务国家和地方的能力。专家们强调,关键带野外站是国家野外站中的新系列,台站建设要注意和其他关键带国家野外站统筹衔接,希望能制定出统一的关键带野外站的监测标准体系。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2020年12月,由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站被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实现了天津市在国家野外站建设方面“零”的突破,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国家野外站的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水平,促进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发挥国家野外站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知识传播、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作用。
天津大学人事处、研究生院、资产处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