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新”火相“传”,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20周年华诞
2020-12-15 09:49
复旦大学
作者:

  弦歌不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流基地建设成果巡礼

  岁月如流,2020年的最后一月已悄然到来。而对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来说,这更是一个特殊节点——20年前,2000年12月,中心正式通过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是全国首批106个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研究基地。

  此前,本年度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数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0)已于11月21日正式开幕。这一学术盛会吸引了来自全国35个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参与,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共举办了17场学术研讨会议。在开幕致辞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张涛甫介绍,值此20周年之际,中心没有选择大张旗鼓的庆祝,而是以学术论坛的形式来纪念,正体现了中心治学一贯的本色。

开幕式现场

  聚焦研究前沿、兼顾传承创新、回应社会需求,这不仅是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发展特色,也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基地整体建设中始终坚守的价值立场与本质追求。

  作为学术科研与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新闻学院各类研究基地在多年发展中确立了各自明确的研究方向与鲜明的路径特点,在新闻传播学科领域不断推动科研与实践齐头并进。

  紧握时代脉搏,以“传”播洞察社会肌理

  被誉为“传播学奠基人”的美国学者施拉姆曾说,传播学就像一个十字路口,许多学科穿插其间,却没有停下来。在席卷全球的新技术传播革命浪潮中,传播学研究进行学科创新,建立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的学术话语体系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学者的历史性使命。

  以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以及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为主要阵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将自己定位在了以“传播”为核心的十字路口中央,将“传播”作为观察与解释复杂现实的进入视角,围绕当下重大国家战略与社会问题,展开丰富的跨学科对话,构成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活动集锦

  作为传播学研究众望所归的“国家队”,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一贯致力中国传播学在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理论话语体系方面的本土化工作,在传播学研究理论创新、引领中国传播学范式创新、服务于中国数字化、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国家战略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获得海内外同行高度认同。

  中心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媒介深度融合的国家重大战略,及十五届六中全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等重要精神,经20年的探索与沉淀围绕“城市传播”这一核心领域展开深耕。中心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特色基本形成;立足中国本土推动研究范式创新,在引领学科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学术话语方面大有进展;搭建跨学科跨学校并打通学界和业界的各种交流平台,促进学术,培养人才,有力推动体制创新,影响和辐射大大扩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学术重镇;海外学术交流打开新局面,经教育部批准,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海外“伙伴基地”——“澳门传媒研究中心”,探索“一国两制”下内地与澳门学术合作的新路;与国外诸知名大学及学术机构合作(墨尔本大学、汉堡大学、海德堡大学、英国国王学院、巴黎政治大学等),建立起稳定的学术交流平台,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大提高;主动围绕国家战略,以问题为导向,在学术资政、服务社会、参与城市治理和建设等方面呈现新面貌。

  近年来,中心学术成果“传播与中国”原创系列、“传播与中国”译丛系列持续出版;多国作者参与的国际合作专著《可沟通城市与城市空间》在国际知名学术出版社Routledge英文发表,迈出了中国传播学学术成果国际传播的一大步;中心常年坚持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活动,如“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切问近思半月谈—学术沙龙”“中外传播理论与方法暑期学校”“融媒体大赛”(和中国记协、上海报业集团共同举办)、“可沟通城市”“数字研究方法”等多国合作的学术工作坊等,都在国内外学界、业界赢得巨大影响力和跨学科辐射力。最近,中心与澳门科大的合作共建伙伴基地,在此基础上,中心正在筹划联合相关院校、主流媒体及研究机构,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传播研究联盟。同时,产学研结合共同发力,创建“长三角城市传播研究联盟”,拟于2021年1月初召开成立仪式的新闻发布会。

  在2016年最新一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比中,中心总体获评“优秀”,是新闻传播学科四个基地中唯一获得优秀者;在全国151个基地中,总分名列第四。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科研方向关键词

  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传播与国家治理”为方向的研究机构。中心整合了新闻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等7大学科,以建设一流的新型高校智库为使命,围绕传播与国家治理相关重大课题开展系列研究,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运行提供全方位、战略性、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服务。中心目前设四大研究方向、一个大型论坛、两套丛书系列。

 

  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复旦大学共同创建的国家级文化研究基地。自2015年成立以来,中心以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为纽带,以复旦大学完备的各个学科为依托,在“文化创新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新媒体文化(数字人文)研究”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诸多成果,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亚洲文明对话研究”、“G20峰会:杭州市整体形象建构与传播战略研究”、“金砖会晤:厦门形象提升战略与传播策略研究”等一批重要课题。作为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智库,中心曾向中央呈送多期专报,并获得中央有关部门领导批示。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心与美国国家人文中心(NHC)等国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已接受国内外多名高级访问学者,也招收了十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入驻从事研究。

  紧跟数字媒介变革的汹涌浪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始终走在学科研究的前沿。目前,学院正筹建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致力于聚焦新媒体与技术数字化、计算传播学、全球传播以及全媒体传播等创新领域,是复旦新闻学院主流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最新重要布局。

  明确价值引领,重“传”承用活经典理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素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传统。1920年8月,由新闻系老系主任翻译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面世,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深厚的思想力量,也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发展打下了重视经典传承、明确价值引领的研究底色。

  于2016年成立的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正是赓续了新闻学院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的优良传统。该基地定位为研究型、智库型、国际化的前沿学术机构,致力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立足真理性、科学性、当代性、国际性,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

  在国家及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基地凝聚了复旦新闻学院的精兵强将,以国家精品课升级版及调查反馈平台为教学核心,以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基地为科研核心,以下设的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为社会服务核心,做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

  真知结合实践,育“传”者助推业界创新

  “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

  2017年6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的重点项目——复旦大学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主体空间建设正式竣工,初期建设以屠海鸣图书馆第一、二、三层为主体空间,总面积2043平方米。其中,一楼包含全媒体内容实践区、数据采集汇聚分析区、可视化传播试验区,共同构成媒体融合实践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VR蓝箱、拍摄及后期编辑器材、数据库终端等技术,制作可视化作品、数据新闻等新媒体作品。二楼为新媒体教学空间和研究项目孵化空间,用于开展各类教学科研与创新服务活动,支撑新媒体产品研发与成果推广。三楼为图文资料保存与利用区域,承担新型图书馆功能。

全媒体内容实践区

  在提供新媒体技术支持之外,新闻学院也与多家活跃在一线的媒体平台展开深入合作。复旦大学与上海广播电视台(SMG)签约合作建设复旦大学-SMG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并于2016年至2018年陆续与澎湃新闻、网易、腾讯等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如2017年12月,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发起“镜相非虚构写作工作室”,面向全国各行各业非虚构写作者招募学员,启动第一期“非虚构工作坊”,成功依托中心品牌,打造了学界-业界的“旋转门”,致力于培养具有新闻理想、国际视野、掌握中国国情、具有深入新闻分析能力及专业知识背景的高端新闻传播人才。

2018年10月16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与网易传媒联合建立的“复旦-网易内容创新实验室”在我院正式挂牌。

  凭借先进的技术设备与创新性的运作模式,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在国际范围内也收获了较高的认可度,美国西北大学、伦敦城市大学等国际高校同行都曾对该中心进行参访。

2019年5月5日,伦敦城市大学参访新闻学院。

  依靠复旦大学雄厚科研实力与丰富办学经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教学实践方面不断开拓探索。自2005年始,响应教育部设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新闻学院已连续16年面向海内外新闻传播学界年轻教师举办“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暑期学校。暑假学校作为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创新,于2012年获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至2020年,暑期学校受训学员已达1200人,据不完全统计,结业学员中已有40%取得副高以上职称,成为所在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学科研骨干甚至学科带头人,近30人目前正担任或曾担任不同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职务。暑期学校突出新媒介,中国城市化进程及传播变化,突出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多学科交融,以专题讲解和讨论的方式,打开眼界,激发思考,探索研究新空间,享有新闻传播学界的“黄埔军校”之美誉。

  此外,2019年9月,新闻学院被授牌成为首批新闻学教材建设基地,这是对新闻学院在教学育人前期工作的重要肯定,也标志新闻学院在教材研究、人才培养方面进入一个重要的全新阶段。

  把握发展前沿,回应时代问题

  立足于本土场域,以回应时下社会重大问题为导向,复旦新闻学院研究基地建设始终秉持一贯的研究精神,力争引领国内学科研究水平,在国际学界拥有更高影响力。

  一如张涛甫教授在本届“传播中国·复旦论坛”中谈到,在数字化浪潮走向深海的当下,新闻传播学科正处在变革的震中地带,因此更应奋疾向强,将学科推向头部位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将继续锚定学术科研的目标,坚定人才培育的导向,不断挖掘传播媒介对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6-06 20:44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4-15 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