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华东师范大学:为脱贫攻坚释放“语言之力”
2020-10-15 13:32
光明网
作者:

  “考察途中,我们的司机是一位哈萨克族小伙子,听到我们夸他普通话说得好,他自豪地说,正是由于会说普通话,才能得到这份收入不错的司机工作。同时,他也遗憾地表示,由于不识汉字,不能用汉语操作电脑和手机,影响了线上接单的生意,不然他就可以开一个自己的包车公司。”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叶军教授讲起他在新疆语言扶贫过程中遇到的故事。

  信息化时代,语言也是生产力。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尤显重要。作为学前教育、语言教育、语言文字工作“排头兵”,华东师范大学近年来持续开展语言扶贫,形成了为贫困地区教师开展大规模培训的“华东师大”方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是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推普扶贫就是要使贫困人口能够更广阔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有更多机会共享公共资源,寻求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介绍。

  语言是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

  今年夏天,来自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7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顺利完成10天的在线听课任务。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受教育部语用司委托,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出的幼儿园普通话“种子”教师示范培训。今年,受疫情影响,学校将培训搬上“云端”,设计了更有针对性的线上培训课程体系。

  每天,学员们可在平台上自行安排听课时间,完成作业后,助教会及时进行作业批改和教学反馈。期间,700名学员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上学习超126700次,观看视频58800次。他们将在本地区释放“种子”的巨大能量。新疆伽师县江巴孜乡布鲁胡其(16)村幼儿园的园长阿依提拉·依米提参加了这次培训。阿依提拉在微信里写道:“我是村级幼儿园的园长,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必须好好学习。”

  幼儿园教师在提升学前儿童普通话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区三州”的幼儿生活在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环境中,普通话基础较弱,如果在幼儿园阶段无法接受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进入小学则会出现“读天书”现象,导致学习成绩落后,还可能造成厌学、辍学,因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再次陷入贫困。这已成为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之一。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语言是每一个人能够从事社会劳动、从事社会工作最基本的能力。数据显示,我国普通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53%提高到2020年的80.72%,有力促进了劳动力基本素质的提高、职业技能的提升、就业能力的增强,为助力减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量身定制破解语言培训难题

  教师队伍建设突出“补”,推普脱贫攻坚突出“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8年9月开始,华东师大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研究中心师生团队集结力量,着力破解民族地区通用语言教学缺乏“体系化培训、专业化指导、多协作平台”等问题。以新疆泽普县少数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为试点,团队经过8个月的探索,形成了以在线学习化解国家通用语言培训难题的“华东师大模式”。

  “与以往常规性的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不同,团队另辟蹊径,将长期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用于‘诊疗’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问题,精准诊断出了民族地区教师声调发音‘石化’现象这一‘病灶’,并以声调训练为突破口和培训抓手,运用语言学和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开发出了全套培训方案。”华东师大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研究中心张建民教授介绍。

  以教学能力、学科能力的综合提升为目标,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支撑,团队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和试验:张建民教授率领团队着力开发了实用、高效的远程教师培训新模式;丁安琪教授主持研究编制了涵盖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3门学科的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共9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培训大纲和小学段3本培训教材。由此,为新疆地区民族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提升量身定制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培训系统。

  团队基于在线教学平台,为教师创造了一个以移动手机网络为基础、多媒体实时交互的学习环境,将远程教育推深做精,大幅提高了培训效率和效果。今年5月至8月,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全国50所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高校)参照“华东师大模式”,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的教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这是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扶贫经验在全国范围的应用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周勇副教授又主持研发了用于能力培训的数字化助手软件,该软件可根据学生作业和教师批改反馈自动出具诊断报告,用于辅助教师的教学和练习设计,还能进行更大范围的培训成果数据统计,为教育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

  青年学生成语言扶贫中坚力量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幼儿园普通话“种子”教师在线示范培训的12名志愿者“班主任”,都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研一、研二学生,他们承担起了班级群管理的工作,做好学员、授课老师和助教之间的“纽带”。

  华东师范大学语委会副主任、教务处处长孟钟捷告诉记者,此次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新疆莎车县和伽师县的培训师仍然以学校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40名优秀研究生为主,同时吸纳了来自上海市中小学具有丰富语言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日常交流讨论和协作互助中,充分发挥同伴“传帮带”效应,促进大学生培训师的快速历练提升。学校将语言扶贫融入实践育人,为大学生深入贫困地区教育一线,运用专业技能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研一学生张露丹负责联系的5位学员都是新疆伽师县的幼儿教师,她说:“我的学员们其实在民族地区推普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他们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阶段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语调输入,将对他们的普通话学习大有帮助。”

  暑期社会实践等志愿行动也是青年学生践行青春使命、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去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志愿者队伍来到新疆哈密市马场村,开展“同心 同语 同行”新疆民族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趣味夏令营活动。聚焦新疆小学阶段少数民族儿童国家通用语言阅读素养,开设文学、科学、自然3门趣味课程,以及演讲、朗诵、合唱、书法等7 个兴趣班,为当地近百名儿童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华东师范大学形成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的传统。2006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首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009年被授予“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称号,今年初入选国家首批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如今,语言扶贫正与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引导青年学生以个人所学服务国家发展,形成“扶贫育人”新生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华东师范大学 2022-06-14 11:24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5-20 18:33
华东师范大学 2022-04-15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