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教授苗建时 (James Miller) 出任昆山杜克大学首任跨学科战略副院长
苗建时教授 (James Miller)的学术之路横跨了多个学科。作为聚焦中国研究的年轻学者,他探索了语言、历史、艺术和文学等学科;作为剑桥大学的研究生,他从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世界中汲取营养,了解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
然而,正是二十年前哈佛大学的一场活动,让他看到了跨学科知识如何产生足以改变世界的大胆想法。
苗建时教授目前是知名道教研究学者。他回忆道:“那是一系列会议,宗教学者、气候科学家、生态学家和环保活动家坐在一起,研究全球宗教传统如何发挥作用,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改造我们的社会。大家讨论的结论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社会意义。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经历。”
通过这段经历,苗建时教授坚信跨学科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种颠覆性的思维方式,旨在跨越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实际问题打造创新的解决方案。这种信念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在2018年入职昆山杜克大学任职人文教授后,苗建时教授也秉持贯彻了同样的理念。
两年以来,作为昆山杜克人文研究中心 (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 联合主任,他率先成立了多个研究实验室,专注于健康人文、人工智能伦理等跨学科领域。
现在,作为昆山杜克大学首任跨学科战略副院长,苗建时教授将致力于推动根植于昆山杜克大学教学理念中的创新性跨学科融合,避免传统高等院校的组织结构和学术中经常出现的孤岛思维。
昆山杜克大学负责学术事务的副校长斯考特·麦凯克恩教授 (Scott MacEachern) 认为:“昆山杜克大学拥有独具特色的本科教学体系,跨学科课程是每个专业的基础。我们的专业旨在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两个世纪的思维和方法。”
苗建时教授举例说,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是跨学科合作的典范案例。“在过去40年里,我们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问题,但我们却未能对此做出足够的努力。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学到了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需要如何与政治家以及文化领军人士合作,以改变社会的心态。”
昆山杜克大学的公共核心课程体系,尤其是本科二年级必修的全球挑战课程,旨在训练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等复杂问题,同时鼓励授课教师将新兴全球问题纳入教学大纲。
苗建时与来自政治科学、全球健康、媒体与艺术领域的专家参加在杜克举办的直播讨论会,探讨新冠疫情带来的人类、社会和政治意涵。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不久,来自公共政策、全球健康以及传染病学的教授们即合作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课程,聚焦于这场全球大流行病的应对措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全球新冠疫情的实时发展状况。
苗建时教授表示:“新冠疫情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新冠病毒治疗是医学领域的问题;政府的应对措施是政治学领域的问题;疫情对社会的影响是社会学领域的问题;将其与过去的全球大流行病进行比较是历史学领域的问题;而研究新冠疫情是否由人与动物关系的广泛变化所引发则是生态学领域的问题。”
“新冠疫情的有效应对需要科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伦理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其他许多人的共同努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昆山杜克大学不得不实施封校管理,并在短短几周内将教学工作转为在线进行。但苗建时教授抓住机会,加强了昆山杜克人文研究中心与杜克大学富兰克林人文学院的学术联系,并指导学生参加多个数字人文项目。
除了在Zoom在线平台举办一系列讲座讨论跨学科研究的未来,昆山杜克人文研究中心还与杜克富兰克林人文学院联合举办了在线研讨会,邀请政治学、全球健康、媒体和艺术领域的专家就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社会和政治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此外,人文研究中心还启动了“新冠疫情记忆档案”项目 (Covid-19 Memory Archive),以记录学生和教职员工在这个特殊时期的个人体验和共同经历。
苗建时教授自波士顿大学获得宗教与神学研究专业博士学位,此前曾任加拿大皇后大学宗教学院院长。苗建时教授已经出版了六本专著,包括《中国的绿色宗教:道教与对可持续未来的追寻》(China’s Green Religion: Daoism and the Quest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并担任国际期刊《世界观:全球宗教、文化和生态》(Global Religions, Culture, and Ecology)的主编。
苗建时教授表示:“我加入昆山杜克大学教授人文学科,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探索‘人’意味着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当然需要加深对世界历史、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但在当今世界,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求是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这涉及到深化各学科的专有知识并且进行跨学科知识融合。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确保我们在昆山杜克大学的所有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