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两会上的“天大声音”:推进新工科建设,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
2020-05-27 15:43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在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表示,新工科下一步发展,一定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让改革的实效真真正正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表示,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结构中博士生招生占比小、硕士生招生数过多,已很不适应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科建设、基础研究的需求,尤其在一些亟需突破的关键学科领域。改变我国研究生招生结构、提高博士生占比刻不容缓。

  李家俊代表:把新工科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上

  “新工科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力量,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而其核心点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接受采访时表示,天津大学目前正以梯度式、差异化的方式展开新工科天大方案的实施,逐步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发力的格局。

  新工科是新时代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战略抓手,也是高等教育立足当前的主动作为、面向未来的主动谋划。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迫切需要工程创新人才支撑和引领新经济的建设。2016年教育部推出“新工科”建设,2018年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发布,评估出全国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年4月份,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2.0启动大会在天津大学召开,打响了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攻坚战。目前,新工科建设正以第二批新工科项目为牵引,实现由1.0向2.0跨越。

  在李家俊看来,新工科下一步发展,要从标准、结构、体系、方法、技术、课程、教材、评价等方方面面去突破,一定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让改革的实效真真正正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上。不久前,教育部也发布了《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就是要突破常规、突破约束、突破壁垒,探索专业学科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工程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在新工科建设中,天津大学做了非常多的改革探索。2019年4月,天津大学率先发布了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融合中国特色新文理教育、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教育与个性化的专业教育,构建了从工程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全链条的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体系高度关联、贯通融合、持续创新,设计了多学科联合、多方参与的开放式培养平台,全面培养学生的品格、思维、能力和知识。目前,天津大学正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分别构建校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和院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去年9月,首个校级引导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已经启动,目前正在设计“储能科学与工程”和“智慧城市”两个校级平台。

  “新工科建设,正在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迭代创新’的生动局面。天津大学也正以新工科建设为龙头,系统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李家俊表示,当然这需要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社会力量、产业界及若干相关者一起构建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在良性互动中共同推进。

  刘昌俊委员: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提高博士生占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和人才是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创新人才的摇篮和汇聚地,而博士研究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创新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月21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结构中博士生招生占比小、硕士生招生数过多,已很不适应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科建设、基础研究的需求,尤其在一些亟需突破的关键学科领域。改变我国研究生招生结构、提高博士生占比刻不容缓。

  刘昌俊指出,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约为58.4万人,其中硕士生约51.7万人,博士生约6.7万人。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达到88.4万人,其中硕士生约79.0万人、博士生约9.4万人。除极个别高校外,我国一流高校均以硕士生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对象,大量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硕士生为主,严重制约科技创新发展。而发达国家的高水平院校主要以博士研究生为主。

  “硕士生培养年限短,加上各种制约因素,开展实质研究时间减少,因此深入融入科研不可能。”刘昌俊说,硕士生在我国一般培养年限为2.5年至3年,其中课程教育占一年,由于很多学生在进入研究生后才开始进行实验技能培训,培训占用时间逐年增加,因此实际从事科研时间不足一年。特别是近些年,硕士生就业压力增大,硕士生找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再加上很多培养单位对硕士生毕业有发表论文或者申请专利数量的要求,为达到毕业要求,一些硕士生只能开展易于出成果的研究。最终导致浪费科研资源和指导教师时间,还有可能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

  “目前,我国培养博士生的能力与水平已经大大提升,一些学科、方向的博士生培养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刘昌俊建议,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协商,重新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方式,调整我国硕士生、博士生招生比例,尽快提高博士生占比,从根本上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

  “现在极个别高校已经采用硕士生名额换博士生名额的方式多招博士生,保证了科研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刘昌俊建议,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博士点,在研究生招生结构尚未改变情况下,实施类似的硕士生名额换博士生名额的方式,保证这些院校对博士生的需要。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管,保证培养质量。

  新闻来源:整理自天津大学、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6-06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