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每五年一评估,评估不合格的实验室整改期为两年,两年后整改仍未通过将被摘牌
◇多家西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被“亮黄牌”,凸显西部地区创新人才吸纳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相应配套支持缺乏等共性问题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水平科研平台,也是我国科研力量的“国家队”。但近年来,重庆市三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被评估为不合格,有的实验室已连续两次被要求整改,濒临被摘牌境地。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被“亮黄牌”背后,凸显出西部地区创新人才吸纳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相应配套支持缺乏等共性问题。亟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性加以解决。
被“亮黄牌”并不意外
科技部2019年公布了对全国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新一轮评估结果。重庆大学的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42个参评实验室中均列倒数前四名,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结果为“不合格”,被要求整改。其中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第二次被列入整改名单;此前,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因未能通过评估而被“黄牌”警告。
按照规定,国家重点实验室每五年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不合格的实验室整改期为两年,两年后整改仍未通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被摘牌。
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接连被“亮黄牌”,这一评估结果在重庆科研界引发讨论。多位受访者表示,吃到“黄牌”并不意外。被要求整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在相关科研领域鲜有突出成果,少有国家级奖励。而“研究水平与贡献”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中占据首位,权重达50%。
科研项目和经费就能直观反映出实验室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以拥有30余年历史的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数据显示,2013~2017年该实验室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413项,合同经费2.6亿元。而同属于全国16家机械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的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仅2015~2017年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18项,合同经费达10亿余元,均超过前者5年来的总和。
除科研不足之外,被“亮黄牌”的实验室在运行管理方面也被评估为不合格。据了解,由于内部人员失和等原因,其中一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长期停摆,科研工作也受到影响。而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每年须至少召开一次会议,负责审议实验室的目标、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共性问题突出
本刊记者了解到,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被“亮黄牌”,凸显出西部地区创新人才吸纳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相应配套支持缺乏等共性问题。
首先是创新人才吸纳不足。科研团队是实验室的基本组成和主要力量,实验室要做好科研梯队建设,就要保持年龄、学缘、学历等结构合理化配置。受访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普遍反映,实验室缺乏优秀领军人才,对外引进人才困难。重庆一所高校人事处处长抱怨,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不占优势,引进人才难度大,而自身培养的人才又大量外流,“引进的人才甚至还不如流出的多”。
一位实验室负责人说,他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50余人,但学缘结构来源相对单一。去年11月该实验室新进的3名博士后人才,均为本校博士毕业。“这样近亲繁殖下去,对整个实验室协同创新不利。”
其次是管理体制机制不顺。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般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但本刊记者走访多家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发现,大部分实验室人事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相对独立,有的实验室固定人员人事和工资关系都在原工作单位。一些实验室内部针对固定人员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实验室“易进难出”,创新积极性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作为独立运行的科研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管理体制机制上缺乏自主权。一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实验室研究学科是某工科大类下属的三级学科,学科范围偏窄,研究方向陈旧,制约了实验室进一步发展。“前些年我们就酝酿对研究方向进行调整,推进多学科交叉发展,但方案一直没被批准,到现在实验室的名字也没能改过来。”
第三是缺乏相应的配套支持。有关部门出台文件提出多元化投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依托高校一同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但西部地区囿于财力等原因,对实验室配套支持缺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说,当地科技、教育等主管部门也曾多次表态加大对实验室支持力度,但常停留在口头上,落实不力,甚至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
“‘双一流’建设启动后,学校就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建设一流学科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力量被抽走大半,现在我们这个重点实验室的地位就很尴尬。”一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介绍说。
西部地区如何发力
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创新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也是西部地区的稀缺资源。
统计显示,全国254个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仅有40个分布在西部地区。创新人才也是西部地区的短板,2018年重庆市科协对重庆科技人力资源现状的调查显示,从2011年到2016年,重庆市GDP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从2.05%增长到2.38%,而科技人力资源占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却由2.39%下降到2.25%。反映出重庆科技人才密度低、总量规模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系列问题。
针对人才短板,近年来重庆、成都、西安等西部城市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2019年12月,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开招聘,从上海市引进一名“70后”国家杰青担任实验室主任,并重新组建了首批11支研究团队以推进实验室优化重组。
但与浙江、江苏等地相比,重庆等西部城市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的政策优势并不明显。以安家补贴为例,宁波对新引进的顶尖人才给予最高800万元安家补助,江阴等地为500万。而重庆市最高补贴仅200万元,在项目资助方面也缺乏明显优势,吸引力相对有限。
目前,西部一些地方已开始发力。2019年9月出台的《重庆市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提出,每年给予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研究中心600万元的稳定支持经费,主要用于科研人员绩效奖励、人才引进培育及自主研发等。
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支持力度,让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政策高地”,以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和竞争力,推动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