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扬州大学:围绕“后勤课堂”构建劳育新生态
2019-12-10 08:44
中国教育报
作者:

  “农技实训、家电维修、烹饪制作……”不久前,一门门带着“汗味”的劳动实践课登上了扬州大学“第二课堂”的选课单。劳动与学分挂钩,鼓励学生参与劳作,掌握生活技能的同时,还能兑换课程积分?这种“便宜事”不仅吊足了“00后”的胃口,更在第一时间刷爆了教师和家长的朋友圈。

  据了解,这类劳动实践课又叫作“后勤课堂”,是该校发挥后勤资源和平台优势,探索劳动教育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学校以小班授课的形式,首期开设了5类8门课程,每门课程4—8课时不等,内容涵盖种植、厨艺、家政等生活常用劳动类别。

  劳育边缘化催生“巨婴”现象

  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推进劳动教育?扬州大学副校长洪涛拿着一份调研报告感慨万千。今年10月份,学校后勤保障处针对大学新生做过一次调研分析。数据显示,在刚入学“00后”中,相当部分的新生不会做饭,不少学生来校前从未洗过衣服,相当部分的千禧一代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且局限在简单的内务整理。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弱化和劳动技能欠缺正成为高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

  “与劳动素养缺位相对应的,是劳动观上的错位。”负责调研的该校后勤保障处朱春生自身也是一名大学生家长。在他看来,当下年轻人中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绝非个案。有的懒惰拖延、自律不足,又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有的消费超前、大手大脚,一就业就加入“啃老族”“月光族”;有的吃不起苦、受不起累,缺乏创业立业能力……甚至少部分学生产生鄙视普通劳动者的潜意识。

  “大部分‘00后’在家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很容易让他们成为‘巨婴’。”该校电能学院的学生家长张海狠心逼着自己的孩子在开学前端了两个月的盘子。开学后,又在第一时间为孩子报名参加“后勤课堂”。在他看来,不苛求现在的学生像以前一样劳动,但劳动实践的理念和机会,作为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与提供。

  劳动激发育才和育人“同频共振”

  劳动教育是一个人得以发展的基础。但很长一段时间,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高校作为高素质劳动后备军培养的最后阶段,更需要在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上用力,补齐劳育缺失的短板。

  为此,早在5年前,扬州大学后勤保障处就开始有意识地发挥后勤阵地的资源优势,主动嵌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大格局中,积极探索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新模式。该校后勤保障处的王恩军是“后勤课堂”坚定的推动者。他介绍说,5年来,累计开设了厨艺、园艺、种植等各种小而精的劳动教学公益课程400余课时,累计6000余人次师生受益。

  “后勤无空地,处处皆育人。”在他看来,后勤不仅是高校保障性工作,更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独有的实践平台和资源优势,能够作为专业课堂和实习基地的重要补充,有效提升立德树人工作的灵活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劳动教育不单是狭义上的技能培训或简单的社会生产,要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洪涛坚定地认为,劳动实践、劳动品德和劳动观念是一以贯之的有机体。“后勤课堂”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将成才和成人串联起来,养成会劳动、能劳动、爱劳动的精神品格。

  瞄准立德树人布局劳育新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国家从战略层面把劳动教育提高到了与德智体美并举的高度,让坚守多年的劳动教育者们备受鼓舞和深感振奋,但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怎么干,也成为摆在洪涛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总结多年的劳动教育经验,该校正在摸索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即未来在教学内容上,推动劳动实践与劳动思想、劳动价值等相融合,在实施手段上,推动劳动课程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相协调;在评价机制上,推动自选和必修、自励与他励、公益和义务相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

  “我们正尝试以积分制推动劳动教育长效化。”扬州大学团委副书记刘斯文介绍说,学校首次将劳动教育纳入“第二课堂”平台。就是要以系统化、规范化、精品化的课程设计,全力构建以劳立德、以劳强智、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新生态。

  高校的劳动教育不是强制规训,而是在实践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和意义。刘斯文举例说,菊花栽培课程上,很多学生第一次亲眼见证了一株幼苗的萌芽、绽放和凋零。在耕作中,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新陈代谢,这个体验在书本上永远学不来。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谋篇布局。”洪涛介绍说,劳动教育本身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扬州大学“坚苦自立”的校训中本身就包含着勤勉刻苦、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建构全方位、立体化劳动教育体系,为培养大德、大智、大气的新时代人才筑牢“劳育基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774437777 2022-05-26 13:26
SRC-774437777 2022-04-02 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