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cells)是一种效应性淋巴细胞,在人体抗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仍然有一些肿瘤细胞能够逃避机体NK细胞的攻击,逐步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魏海明教授和田志刚教授课题组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钱叶本主任合作,发现肝癌中浸润的NK细胞线粒体发生断裂,自身其抗肿瘤功能丢失。研究成果2019年10月21日以“Mitochondrial fragmentation limits NK cell-based tumor immunosurveillance”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免疫》(Nature Immunology)杂志,本研究揭示了一种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为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靶标。
线粒体是细胞代谢的中枢,其形态高度动态变化,不断融合和分裂,线粒体融合后表现为线性或管状,呼吸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加强,还能与内质网相互作用提高钙离子流动,发挥细胞正常功能。线粒体分裂成碎片后,会加速活性氧(ROS)产生、细胞凋亡以及诱发线粒体自噬,严重干扰细胞的正常功能。
图1 正常NK细胞线粒体呈现管状(左半球,绿色)而肿瘤浸润NK细胞线粒体呈现碎片状(右半球,绿色),(郑小虎提供电镜照片;王国燕、陈磊艺术化)
该研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能够清晰看到正常和肿瘤浸润NK细胞线粒体形态有明显区别,正常NK细胞的线粒体表现为管状、体积大,而肿瘤浸润NK细胞线粒体表现为碎片状、体积小。进一步研究其机理,发现肿瘤微环境的低氧状态,是诱导NK细胞线粒体断裂的重要原因;低氧能够持续激活肿瘤微环境NK细胞的mTOR-Drp1信号,导致线粒体过度分裂,引起NK细胞活性降低和杀瘤能力减弱。在肝癌人群中,肿瘤局部低氧现象越严重的病人,肿瘤组织NK浸润的细胞数量也越少,偏向于“冷”肿瘤,病人术后生存期也更差。使用mTOR或Drp1抑制剂预处理,肿瘤微环境中NK细胞线粒体形态与呼吸效应都能得到明显改善,杀瘤能力也显著增强。
该研究从代谢角度诠释了肿瘤来源NK细胞功能絮乱和免疫逃逸的新机制,也为提高NK细胞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中科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郑小虎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魏海明教授与田志刚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钱叶本主任等参与研究工作。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等经费支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