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如何携手医学?26日,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强强联手,共同发起建立的“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双方拟携手探索一条医工交叉创新之路。
据介绍,合作双方将聚焦临床,将科技创新直接瞄准百姓健康实际需求,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多学科融合协作,产出“接地气”的科技创新成果,培育拥有解决医学技术问题能力的医工交叉研究生。
谈及双方的合作,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指出,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生命医学的前沿研究和转化创新领域的实践越来越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合作。
“在医学科学飞速发展,在健康中国、健康上海战略全面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医工交叉,既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所在,也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所在。此次交医与上理工的合作,就是一次有益的实质性探索。”陈国强期待通过双方的合作,一方面能够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布局一批重点项目,力争通过若干年的扎实工作,产出一些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另一方面能够聚焦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具有医学和工学复合型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建设打下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同样对双方的合作充满信心。他说,交大医学院以重视临床为优良传统,上理工以工程应用研究为办学指引。双方在医工交叉这个点上找到了最佳的契合,必然会在临床医疗科技领域形成一大批创新成果。两校共建的研究院将提供平台,举办论坛、沙龙等交流活动,同时在合作的组织形式、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创新,致力于打造全国高校医工交叉的典范。
记者了解到,对接需求一直是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大医学院在科研之路上攻坚克难的重要内核。如今,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启动了40个医工交叉合作项目,其中就包括如何升级国产缝合针。
手术缝合针项目是由交大医学院附属九院的医生提出的原创想法。国外进口的手术缝合针使用方便且安全系数高,但高昂的价格使得许多医院仍选择使用国产缝合针,然而,容易弯折且扯破皮肤成为国产缝合针的“卡脖子”问题。接到了这一“需求”难题,上理工材料学院的教师牵头攻关,仅用了2个月就拿出了国产替代方案,而且制作成本仅仅约为国外的二分之一。这样合作的项目还有很多,未来,在“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这一平台上,将有更多的“医”“工”专家携手,为人民健康需要提供切实的服务保障。
在项目合作的同时,双方还将以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不同的大学文化共同致力于为行业可持续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目前,已有200余名上理工研究生进入开展合作的40个项目中,并且从参与项目的医生中遴选出15名医工交叉博导和38名联合培养导师,由工科教师与医科教师通力合作,带着研究生共同攻关形成解决方案。
“我们每个项目配4至6名研究生,并且每个项目必须有1至2名研究生新生参与,让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在项目中磨炼。此外,针对工科研究生新生我们要求必须修读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医工交叉课程以及参加医学前沿领域系列讲座课程。”上理工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艾连中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董艳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和联合培养,能够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个医工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培养人民信赖的卓越医生和工程师。
工科学生也要必修医学课程,这让上理工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2019级研究生李虎飞感慨万千。近日他刚刚和其他96名参与医工交叉项目的新生们上完第一堂“人体解剖学”课程,“第一节课上我们观看了人体手术的视频和学习了人体的骨骼系统,这对于我这个工科学生来说非常的新颖,对此充满着好奇。但是如何能把医学这个陌生领域引入到我的所学知识中去,这是个极大的挑战。希望通过三年的学习,我能成为一个既懂医学又精通工学的人,将科学研究与医学实际需求对接,为服务老百姓做出贡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