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服务打造赣鄱特色产业集群,构建数字化职业教育生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六个江西”提供坚实技能和人才支撑。
统筹推进,打造职教发展高地。以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契机,联合印发《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细化分解60项任务和95项具体举措,建立完善推进、调度、对接和奖励工作机制。组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工作专班,全省42个部门、11个设区市、262所职业学校联动发力,“一市(校)一策”明确改革发展重点,推动构建配套支持政策体系,搭建职业教育发展的“四梁八柱”。充分发挥部省协同机制优势,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探索形成28项制度创新成果,大力推进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落实。2022年入选全国率先推进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试点省份。
突出特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中职学校分级评价制度,为考生报考进行科学引导,推动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截至2022年,已建成A档学校31所、B档学校37所、C档学校93所。大力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双高”建设,布局建设10所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和50个优势特色专业,其中6所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022年,启动实施第二轮省级“双高计划”项目,立项建设16所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持续扩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规模,2022年职教本科招生计划10421名,较上年增长69.45%。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职教本科专业,10所应用型本科学校开设64个职教本科专业。大力推动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中高职、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每年招生6万余人。深入实施未来工匠培育计划,聚焦航空制造、交通运输等省域重点产业领域,设立“航空强省班”“交通强省班”“旅游强省班”,实行双导师制,为相关行业培养一批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理念,适应产业变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推进“职教高考”改革,制定完善改革方案,遴选组织32家牵头单位,围绕20个专业大类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测试标准、考试资源标准及相关考试资源,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
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完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会同省发改委先后确定两批10个行业共95家企业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对符合要求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2022年减免产教融合型企业税收总计200余万元。先后印发《职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明白纸》《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试行)》等支持校企合作政策文件,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围绕省内“2+6+N”重点发展产业、14个重点产业链及民生紧缺领域,遴选立项建设首批22个“十四五”期间省级区域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着力建好校企合作平台。目前,已组建实体化职业教育集团22个,其中8个入选全国示范性培育单位。
争创一流,建设国家示范基地。高标准建成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加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为省内外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提供虚拟仿真实训实习、实训公共服务资源与平台。完善实训课程体系,已完成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等8大类、25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脚本开发与VR实训课程转化,探索运用虚拟仿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弥补传统实训短板,将企业新技术、新规范及时纳入实践教学,大幅减少学校教学设备更新换代成本,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能训练效率,让技能人才更加贴近新技术、新工艺,更加贴合企业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匹配度。
提质培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启动省级职业教育—产业人才供需数据平台建设,以数字化转型激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动能,提升专业结构和产业需求契合度。优化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开设专业740个,覆盖全省各产业领域,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布点数分别达到2074个、2130个和283个,招生人数同比增长2万余人,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作用。重点支持农业类职业学校发展,近三年每年招收培养6000名高素质农民学员,由财政全额承担学费,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完善职业学校服务社会激励机制,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净收入的60%可单列核增绩效工资,用于奖励参与项目、作出贡献的教师,进一步增强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