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抢抓春季招聘黄金期 多地高校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2023-03-21 13:56
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现在正是大学生就业的春季招聘黄金期,各地高校密集举办大规模招聘会、双选会等,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扩大岗位供给。

  紧抓春招黄金期 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在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邀请全国27个省份的400多家用人单位前来学校,举行“2023届毕业生就业春季双选会”,共提供岗位数近6万个,吸引校内外8000多名学生现场应聘。

  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 刘歆:目前我们在多个农业板块,种业、农学,包括畜牧板块、设施农业方向都有人才的需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吴普特:今年学校有9336名应届毕业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

  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已经连续举办两场线下2023届春季校园招聘会,涵盖农林牧渔、水利等19个行业领域的360多家单位,提供岗位数22000多个。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 刘平:我现在已经有一些意向的工作岗位,希望在以后既能发挥我的专业特长,又能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一些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就业创业办公室主任 郭立群:今年的招聘需求十分旺盛,这学期拟邀请800余家用人单位走进校园,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信息的推送和就业能力的培训。

  新引擎为就业扩容提质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好转,市场回暖,不少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明显增长。记者发现,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也在为大学生就业扩大容量、提升质量。

  春季学期开学以来,江苏省高校抢抓招聘黄金期,已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691场,共征集发布岗位46.4万个。在东南大学的招聘会上,460家用人单位提供3.9万个就业岗位。 其中,电子科技、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行业的招聘需求明显增长。

  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招聘活动现场,195家单位提供的1.2万个岗位,主要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统计,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规模达23.6万人。上海全市各高校将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近千场。

  在上海举行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会上,1500多家单位线下提供招聘岗位超过3.7万个,其中,专精特新企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用人需求旺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正在打造“新能源之都”的江苏常州组织了51家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前来开展专场招聘,提供533个招聘岗位。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 颜伟:我的研究方向从本科到现在都是电池方面的,应聘情况挺满足的,已经加了好几个微信。

  紧跟国家“东数西算”在甘肃建设节点,陇东学院开设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10个涉及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专业,今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受到企业追捧。

  在陇东学院举办的2023届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会,吸引了来自江苏、浙江、新疆等20个省市区的13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

  陇东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023届应届毕业生 辛悦:现在信息人才需求会比较多一点,我感觉我们这个专业就业还是蛮好的。

  各地高校多举措助力毕业生就业

  新学期以来,各地各高校持续强化服务保障,做好就业暖心服务,帮助大学生更好就业。

  大连理工大学增设科研助理岗位,为未就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和岗位锻炼。

  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 程子强:学校还为我们2023届的应届生提供了便捷的就业服务。我们不仅可以在网上直接发起签约,同时可以通过自助打印机直接打印我们的三方协议,快速完成签约。

  天津大学注重强化学生的就业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唱响“主旋律”、服务“大舞台”。

  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柳丰林:帮助我们同学了解到西部基层、艰苦行业,以及我们国家重点领域。引导我们学生树立“祖国的需要 就是我们的志愿”的思想,从而将自己的青春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去绽放光彩。

  针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各高校持续加强分类支持体系建设。兰州大学按照“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的要求建立重点群体毕业生工作台账,分阶段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全力促进重点群体毕业生顺利就业。

  兰州大学副校长 曹红:在重点就业学生群体帮扶方面,大概全校有两百多名学生都参加了专题培训,这些同学从整体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识来讲,得到了一个普遍的提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03-10 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