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王云海: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四个关键指挥棒
2022-12-20 11:08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2022年12月18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2学术年会“科技自立自强与人才培养”平行论坛以视频方式成功召开。多位专家学者云集线上作专题报告分享,有两万余名各地会员及教育、科技等人士在线参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职称评审监管工作首批专家王云海作题为《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四个关键指挥棒》的精彩报告, 从把握“政治指挥棒、培养指挥棒、评价指挥棒、文化指挥棒”四个关键指挥棒入手,围绕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使命任务的角度谈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放在一起进行了系统论述,作出了整体部署。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进行统筹部署,彰显了科技人才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治理严重缺失,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成为世界各国迎接重大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基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重要位置,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四个层面为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工作指明了政治方向,明确了实施路径,确定了评价目标,创新了制度文化。全面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最具战略决定性意义的根本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和任务。

  我将从把握“政治指挥棒、培养指挥棒、评价指挥棒、文化指挥棒”四个关键指挥棒入手,围绕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使命任务,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如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体会和思考。

  一、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政治指挥棒,牢记“为谁培养人”的初心使命。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初心使命。要确保科技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把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的“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政治指挥棒,牢记“为谁培养人”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高质量科技人才是国家自立自强的战略保障,科技人才的使命担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在人才实践工作中,要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治保障。充分发挥我国人才制度的政治优势,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科技人才队伍培养的全过程。要铸牢科技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基石,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和时代重任,把科技报国、创新济民的使命担当融入到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二、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培养指挥棒,明确“怎么培养人”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国创新崛起的必由之路,全面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要把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为人才培养指挥棒,明确“怎么培养人”的方向路径,就是要立足国情、立足现实、立足长远,更加重视科技人才的科学选拔,更加重视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

  首先要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人才培养选拔指挥棒功能,加强中考、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等制度对科技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2014年启动实施的新高考改革赋予了学生和高校更大的选科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成才的动力。但由于学生考虑高考分数、学校录取等功利性因素,在不同省份出现了物理、化学等选考科目遇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基础学科后备人才的选拔录取,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进一步强化了物理和化学作为科学学科支柱的重要地位,要求高校的理工农医等学科的绝大部分专业必选物理、化学。教育部2020年起实施的“强基计划”,进一步加大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有效激活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出了对优秀学生精准选拔的有效路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支持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清华大学开办“丘成桐班”和北京大学举办“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就是中国高校选拔人才新模式的再创新和再实践,是高校对国家人才选拔政策的积极响应和实践。将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链条向前延伸,是探索中国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形成中国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范式的有益尝试和有力探索。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基础学科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希望通过新举措、新办法、新模式,进一步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选拔和自主培养,支撑国家自主创新和整体科技实力的快速发展。

  其次是要不断增强高等教育自主培养科技人才的能力,特别是不断提升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技术和粮食一样,靠别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科技发展和高端人才的限制和围堵从未停止,从冷战时期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和冷战后“瓦森纳协定”, 到现在美国的“小院高墙”策略,要求中国必须专注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做好自己的科技创新。高校更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打造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基地,以培养“大师”的战略思维探索高质量科技人才培养的自主道路和中国模式。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在2022西丽湖论坛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发展思考》上表示,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分享了深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设想:“在本世纪中叶可以培养出10位马化腾级别的杰出校友、产生3项诺奖级的研究成果、为深圳建设中国‘硅谷’发挥类似斯坦福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高校在科技领军人才自主培养、高质量培养的自信和决心。

  三、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评价指挥棒,确立“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方向。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科技人才。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政策规定,2018年中办、国办接连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2020年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2021年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2022年科技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没有第一生产力的变革,第一动力的作用就无法真正显现,而在科学实践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关键所在。科技人才的培养、考核、晋升、选拔都离不开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评价指挥棒是影响科技人才发展成长的重要导向。我们应该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挥棒,进一步明确“怎样培养人”目标方向。

  要推进和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建设,构建更加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最新发布的《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再次明确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标准,按照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社会公益研究类四类标准进行分类评价,进一步探索和构建符合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创新评价方式和评价机制。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人才评价要以国家战略和创新价值为导向。基础研究类的人才评价要以理论价值和学术贡献为导向。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的人才评价以技术成果和市场贡献为导向。社会公益研究类的人才评价要以社会贡献和社会效益为导向。既要考虑不同类型人才评价之间的细化分类,也要充分考虑到跨领域人才融合创新的评价。通过分类评价“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要推进和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构建更加合理的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科技人才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个人贡献、团队作用、创新价值、发展潜力等诸多因素。要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推进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等与科技人才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避免评价标准“一刀切”,通过构建科技人才综合评价体系,让评价体系与科技人员的实际贡献相统一。“推动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做法。”近年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学术桥为基础,全面改革和创新人才评价体系,贯彻“破五唯”专项行动,构建了职称晋升、人才计划遴选、聘期考核等多场景下“分类+小同行”各类评审评价体系与标准。通过人才精准画像等各类人才评审和评价体系,针对性开展了“海外学者中国行”论坛、海外人才现场招聘会、全国博士现场招聘会、“视频云”招聘等诸多有影响力的活动,辐射高层次人才超过30万人。建立了180多个海外人才工作站和联络点,建设了“20万+”的国内外评审专家库,服务全国80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了数十万各国各级各类人才,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综合评价新模式。

  要推进和完善动态评价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推进构建更加公平的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科技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发展迅猛,信息技术不断迭代,这就要求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不断改革创新,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遵循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体系,注重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改革与创新相结合,持续跟踪科技人才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研究动向,开展动态评估、动态评价,构建更加公平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机制。

  四、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文化指挥棒,营造“文化吸引人”的制度环境。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理念为文化指挥棒,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打造“文化吸引人”的制度环境,“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用人文化,做到“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这是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围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中国文化,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制度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让中国成为全球优秀科技人才向往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

  二十大报告为提高科技人才高质量培养工作指引了新方向,确定了新目标,擘画了新蓝图。中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强化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的使命和任务。我们要系统把握政治指挥棒、培养指挥棒、评价指挥棒、文化指挥棒等四个关键环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我国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胸怀祖国和堪当大任的科技领军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12-20 09:46
中国教育在线 2022-12-19 14:26
中国教育在线 2022-12-19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