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卡通没拿就惨了,只有借别人的卡,现在就很高级了,我们可以直接靠‘脸’吃饭了。”2018年9月一开学,重庆邮电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学生向阳从报名开始就被学校的“刷脸”服务征服了。
据了解,这正是重庆邮电大学运用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校园中的一项举措,为学生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经过多年努力,重庆邮电大学先后荣获“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示范单位” “重庆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重庆市第一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 “重庆市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等称号。
吃饭、考试靠“刷脸”
人脸识别技术为校园服务提供便利
据了解,重庆邮电大学开始试点的“刷脸”智慧服务,现已在报到、吃饭、考试等多个场景进行应用。2018年,全校2.4万余名学生都能通现“刷脸”实现开学自助报到。学生在去图书馆、教室、食堂的途中,就可以顺路在学校安置的8台自助机器上完成“刷脸”报到。
据后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部分食堂里,学生盛饭菜的碗碟安置了特殊的芯片,将其放在感应器上,就能顺利实现“秒结”。学生选择“刷脸”吃饭,需先关注相关的公众号,用自己的手机扫描面部信息后上传、录入自己的面部信息和资料,在指定的虚拟钱包充值后就能实现“刷脸”付款。
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该校还采用了“刷脸”方式进行身份认证,省去了人工核实证件和查找信息等步骤,提高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该校利用人脸识别等图像处理技术,依托云数据中心的信息处理能力,自主研发了教室智能引导系统,通过对教师视频监控信息与教学排课信息的结合处理,实时为师生提供教室使用情况;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该校还自主研发了教室学生姿态智能分析系统,利用教室里监控图像里学生实时姿态信息进行分析,为评估教师上课质量、学生学习状态提供参考。
自成师生画像
以大数据技术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近两年,重庆邮电大学实施了“数据共享行动计划”,建成了全校准确统一的数据交换中心,以及教师、学生、资产三个主题数据库,打造了学校综合数据服务平台。
基于教师教学、科研等数据,该数据库快速为教师生成画像,集成后为师资建设提供服务。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生一卡通消费等数据,进行贫困生消费特征分析,从而建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管理系统,开展贫困生预警与精准资助;对学生网购、在线娱乐等上网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集成学生上网行为大数据分析报告,以便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正向引导。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运用3D模型、VR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了一个可视化虚拟校园。校园新生通过可视化地图即可随时随地360度访问校园,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校园风光及周边生活服务设施,并自主根据迎新引导完成住宿、出行、文体娱乐等入学项目,大量减少了入学办事时间,享受了智能便利的校园服务。
此外,去年,重庆邮电大学投资2500万元,建设了占地700余平方米的云数据中心落成。该中心被评为国内高校屈指可数的一流数据中心,利用云计算架构建成,运用了高性能刀片服务器、大容量高端磁盘存储、虚拟化高带宽高可用网络等多项先进技术,为该校每一位教师提供云桌面服务,能支持3500个以上的虚拟桌面同时运行,现已支撑10余个学院、每年超过60万人计算机类课程实验教学任务。
与此同时,重庆邮电大学着眼于“互联网+虚实结合平台”改革思路,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到通讯、集成电路、先进制作等多个领域,建成映射现代信息通信新技术、行业特色鲜明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共同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先进、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及智能便利的校园服务,提高了学校治理水平。
开启“We重邮”时代
以移动互联技术打造多维信息平台
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校园卡、手机客户端……重庆邮电大学打造了多维平台组成的微校园,为师生提供多维信息交互体验。
2017年1月,学校发挥学科优势,自主研发了碎片化、一站式、一体化校园移动门户——“We重邮”微信小程序,成为了全国第一所上线小程序的高校。
据悉,“We重邮”与学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对接,为师生提供校园资讯、个人信息查询、校园公共服务等20多项服务。在微信开通小程序功能的当天,重庆邮电大学就推出了该服务,且当日访问量就达到11万余人次。自正式上线以来,“We重邮”校园绑定用户量达2.1万,成功入选人民日报与腾讯公司评选的全国“互联网+”优秀案例50强。
与此同时,学校按照“大平台、微服务”的建设思路,建成了网上办事服务大厅APP,实现自动填报、核验相关基础信息,为师生提供包含学生数据服务、失物招领、学生请销假、晚归管理等碎片化服务。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学校综合改革和事业发展规划要求,未来学校将持续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构建与学校核心业务深度融合、与战略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努力建成高水平的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实验场所,成为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智慧校园。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