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文科生是“弱势群体”?别闹了~
2018-08-07 09:10: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文科生的烦恼还真是不少。

  就业压力大、起薪低、社会固有偏见,没一个不少糟心的。

  最烦的是,还要随时警惕理科生不定时抛来的鄙视——

  “你们这些学文科的,跟你们讲不清楚。”

  “你们文科生就是没逻辑,感情用事”

  “你们文科生光是会耍嘴皮子”

  “你们文科生,都很路痴。”

  “你们文科生哦,能不能有点常识?”

  ```

  忍辱负重的文科生

  文科生是真的不行?还是观念偏见太严重?一些遭遇过文科偏见的文科生说出了他们的经历并给出了处置方式:

  “记得最清楚的第一次,化学老师讲题目一个小记者把什么报道错了,他说这个记者肯定是文科生,当时听着特别不舒服,怎么对文科生这么有偏见。后来我选文科,我承认数理化并不是很优秀,但政史地还不错,所以选择了文科。但并不代表我对理化生一无所知,我想的要是不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对理科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对,就是为了堵住那些对文科生有偏见的人。”

  “拿我们学校为例(省示范重点中学,不说名字),在我经历选科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告诉我们,如果有成绩特别好的学生选文科,学校会采取强制措施(就是不让你选)。另外成绩还可以的,老师也会不断找你谈话劝你留下。当时我选的是文科,还有一个初中同学也是打算选择文科。然后我们两个不断被家长,老师,以及各种过来人劝诫:文科班乱,不好找工作,没出息。总之一提起文科生,大家普遍想到的就是理科读不下去下去才来读文科。我还有一个初中同学,因为打定主意学文,高中直接去了外地一所重文科的学校”

  社会对文科生的偏见是怎么形成的?

  讲真,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关于文科生的偏见得先从什么时候文理分科开始说起。中学分为文理的做法取法前苏联,当时的教育完全山寨苏联模式。现在,教育部并没有要求中学必须分为文理,但在“新高考”开始实施之前,却是有文理之分,因此一升入,高中学校就开始为分文理作准备,高二就完全分为文理科,泾渭分明。事实上,学文科的主要数理化比较差的学生,尤其以女生为主;有些学生擅长背诵,也选择了文科。所以在人们普遍的观念里,有这样一种认知:文科容易理科难,原因是理科生想弥补文哲史知识比较容易,但文科生想弥补理化生等知识就比较困难。

  第二,结果导向上看,人们容易用就业和收入来评价文科的价值。2017年互联网就业报告显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占据了高薪行业的鳌头,而这些就业岗位大多分布于头部互联网公司,并且在招聘时明确要求有相关专业背景。

  第三,人们对文理科区别对待就像看待男女性别差异一样。对文科的偏见中往往隐含某种性别歧视。如上提到的,一般来说,文科女生多,理科男生多,那么大众就形成一种印象——文科女性化,理科男性化。自然而然,女生选择文科就无伤大雅,大众对女性的社会期望值相对较低,认为她们将来从事赚钱少相对轻松的工作可以更顾家;而男生选择文科则多半会被家长或老师阻挠,一来认为男孩更有优势学习这样一种脑力活动比较多的学科,二来认为学习理科将来步入社会就业选择会更广并且取得相对理想的薪酬待遇。

  那么女生到底能不能学好理科呢?

  科学证明,男女在智力上是有差异的。但这并不是说谁更聪明一点,而是说在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男女各有优势。

  美国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斯佩里教授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方向和位置的辨识、图形的组合等方面,男性要优于女性;

  而在语言表达才能、记忆力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女性要比男性强。

  在思维、记忆和想象方面,男性多偏于抽象逻辑思维;女性则多偏于具体形象思维。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以男性较强,而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女性略占上风。

  男性的想象多属于物与物的关系,倾向于逻辑性;

  女性想象则偏重于人与人的关系,倾向于形象性。

  当然,以上只是一般差异,不是绝对的。如果具体到人,就更不能以此为标准了。

  女性群体细腻的思维是非常适合理科研究的,如果拥有较好的逻辑,在研究过程中往往能更加有耐心地想到每个条件的各个方面,分析也会更完善。总之仅凭生理结构并不能判定男生或女生谁更适合学文理。

  文科生和理科生到底谁更厉害?

  有句话叫做“文科生从精神上拯救,理科生则是从物质上”。

  但事实上,世界顶尖的大学无一不是文理并重,诺贝尔奖的设置亦是文理兼备。伟大如牛顿、爱因斯坦之流的科学家从不否认人文科学的存在和重要作用,而一个不通文、不屑通文的人,恐怕连学术论文都看不懂,更遑论成就大事业。

  最后引用补充一句,真正学识渊博的人在学问面前都是谦逊的学生,他们尊重并敬畏任何一门学科。只因,他们深知“自己一无所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7-09-30 12:08:00
SRC-39132221 2017-05-11 16:44:00
SRC-792566701 2017-05-10 1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