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吴小平:实施跨文化课程教育 培养为中国服务的预备人才
2018-05-06 17:10:00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讯 5月6日,由中国教育在线、楚天都市报和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共同主办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破除误解 推进改革”论坛在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举行。围绕会议主题,武汉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吴小平出席会议并做精彩发言,就“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和“对于新高考的思考”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武汉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 吴小平

  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走特色发展之路

  吴小平认为,高中学校培养的是预备人才,人才真正的显现应该在大学本科或者工作之后,高中阶段培养的是预备技能,培养这些预备技能依靠的是课程。他介绍到,武汉外国语学校在办学理念和课程建设上是有独到之处的,学校按照周总理提出的“多语种、高标准、一条龙”来建设。经过多年理解与思索,武汉外国语学校将人才的高中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中西文化视野,培养走向世界,促进交流的能力,简言之就是实施跨文化课程教育。

  据介绍,跨文化课程建设首先是引进和融合双管齐下,建立多元课程体系。吴小平表示,课程承载着学校的文化价值取向,武汉外国语学校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培养外语外事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落实外语特色,倡导全面发展。外语特色五个坚持,其中全面开设国家规定的文理各门课程,打通文理界限,培养全面型人才,这与新高考改革方向一致。自我创新课程,拓展学生视野。第一是二外课程,如创新班除了英语课程之外还有法语和西班牙语,还引进了国际高中精华课程,开设创新课程、学生探索课程和实验课程。搭建海外平台,实现生源对接。目前,武汉外国语学校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均有开展合作,学校每年大约200人出国,200人左右参加高考,100人左右保送。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吴小平认为,交流实践主要是走出去,培养走向世界人才。“我们要培养为中国服务的人才,要正确认识国际合作,扎牢中华文化之根。国际合作是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它促进了人员交往,但教育国际合作容易造成人才流失、文化丧失、教育主权丧失甚至民族性丧失。因此要扎牢文化之根。武汉外国语学校还建立了海外姊妹学校,创新实践拓展海外,目标是要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视野的学生。”他说。

  选课与走班 对武汉外国语学校来说并不陌生

  新高考背景下,人才评价的原则是“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高考成绩以及学业水平成绩,“参考”就是综合素质评价,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模式。

  有选考科目就有选课走班,其实武汉外国语学校对选课、走班不陌生,“学校开设的外语课程就是选课,外语教学就是走班,没有高考改革之前,我们就是‘5+1’或者‘8+1’的走班制。”吴小平说。他强调,新高考要从6个学科当中选3门,记入总分,这20种组合考虑分类、分层、教学场地、教师能力与数量,选课编排不易,走班编排也不易。所以,生涯规划指导凸显其重要性,专业不等于就业,基础教育、高中教育或者高考教育培养的都是基本技能,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要了解高校的招生政策,要熟悉高校专业所对应的高中科目,这样才能合理选择科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3-25 08:28:00
光明日报 2020-03-10 09:31:00
江苏教育发布 2020-03-09 17: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