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专家热议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
原标题: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大起来”到“强起来”
主持人:靳晓燕 龙军 王建宏
嘉 宾:
肖国安(十九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
杜建录(十九大代表、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
朱益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进入新时代,必须赋予中国教育新的发展要求、发展内涵。本报特邀三位代表、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为我国发展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同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请问如何看待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使命、新特征?
肖国安:总体上看,我国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正朝着“上好学”的新的历史目标迈进;已经实现了“大起来”的目标,正朝着“强起来”的目标努力。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大起来”到“强起来”,这是一个历史分水岭,也是判断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
杜建录: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中西部教育承担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稳步提高。但是,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西部有十多个省区还没有部属院校。
朱益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战略判断,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必须加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背景下,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定位、新使命、新特征。
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概括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使命、新特征,我们必须对此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主持人:当前中国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迈进世界中上行列。但对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当前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现状,创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还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肖国安:当前,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突出表现为质量性、结构性矛盾。质量性矛盾是指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上仍然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需求。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整体还很薄弱;普职教育发展不协调,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足;人才培养结构不太合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发展呈现出四个主要特征:一是教育供给从总量增长向优化结构布局转变。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扩大供给总量,解决“有学上”的问题。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在教育规模和普及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育供求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因此,新时代教育发展必须适应教育供求关系变化,把发展重心从总量增长转到优化结构布局上来,着力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教育质量从片面追求升学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新时代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打破应试教育思维定式,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三是教育公平从机会公平向过程公平转变,努力让每个孩子有同等机会获得适合自身的教育。四是教育资源从重点配置向基本均衡配置转变。在新时代,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应当实行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抬高底部、夯实基础,推动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朱益明:中国教育发展水平迈进世界中上先进行列,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得到巩固、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结果。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还要正视未来的挑战与任务。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高中教育的重应试与高等学校办学同质化倾向明显等现象与问题,本质上还是公平与质量的问题。办好教育,公平是基础,质量是保证,两者互为关联、相互影响。为此,需要在发展中提升公平与质量,以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公平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公平的教育不只是教育机会的提供,更是基于“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观感受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公平需要在政府“供给”机会的基础上,转向实现个体“需求”的满足。公平的教育需要国家教育体系中学校类别丰富多样,需要建立适合于每个个体的教育与学习体系。在学校层面同样需要更加丰富多元的课程与教学,实现学生个别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从而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教育教学状况。
有质量的教育需要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要求,展现中国思想。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很显然,中国教育的质量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教育质量。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同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应该怎样具体落实呢?
肖国安: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二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三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发展必须在推进教育公平上精准用力、持续加力,既要拓宽教育公平“量”的维度,在均衡配置资源上出实招,又要厚植教育公平“质”的深度,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求实效,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四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广大教师待遇有保障、工作有体面、发展有舞台,才能让优秀教师安心从教,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建设教育强国是总体发展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是推进路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检验标准,三者内在统一、密不可分。
杜建录: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要完成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转型,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还必须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突出表现在文化自信上。而文化自信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也要靠教育,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让青年人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了解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史,激发青年一代的自豪感、幸福感,使民族自信发自内心深处,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想信念。
朱益明:在开放的时代,中国教育更需要自信,要有勇气和能力把中国教育的成功范例、有效经验和理论观点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提高中国教育的参与度,扩大中国教育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