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建设教育强国,服务高质量发展 | 教育强国大家谈
2023-06-30 21:04
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政务新媒体推出“教育强国大家谈”专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努力回答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一起来看3位专家的观点——

初步构建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体系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项久雨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导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讲话阐明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性质、根本遵循、核心课题、本质要求、重要任务、基本布局、思维观念及世界意义,初步构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这既是对教育强国概念内涵的解释,也是对教育强国根本性质的规定性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讲话从阐明各方教育侧重点、强调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明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龙头”“抓手”“保障”“目标”,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布局。讲话从统筹教育事业、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体现出建设教育强国蕴含的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创新思维的独特思想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论述,站在人类进步、人类文明的高度来思考中国教育问题,成为我们用中国教育故事、中国教育经验、中国教育声音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行动指南。

强化基础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基点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政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要发挥好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关键在于明确基础教育应该强在哪里。

  一是“强中层”。从空间地域角度看,要强区域教育,进一步促进不同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平衡。从时间学段的角度看就是强中学教育,既要强初中教育更要强高中教育。从组织单位的角度看,要强社区教育,更加重视社区教育在家校社政协同育人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各级各类督导评估应把社区教育质量纳入进来。从教育的主体看,要强教育局长,据全国调研,市县两级约3200个教育局,教育局长直接由教育系统产生约为10%,教育局班子成员直接由教育系统产生则不到30%。理想的教育局长应是行政能力与教育素养均衡发展。

  二是“强教研”。要格外重视教研在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方面的意义。当前从全国范围看,各地教研开展情况还存在区域、学段、类型和水平上的不均衡,高中学段教研员、中职教育教研员、特殊教育教研员数量普遍缺乏,省市县三级教研水平差距较大。这些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难题。

  三是“强融合”。一方面是要强“普特融合”,另一方面是要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

  四是“强机制”。一是从纵向层面建立大中小学之间的衔接机制、贯通机制和融合机制;二是横向层面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来共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助力强国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熊璋

  理解好、实践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在赋能教育创新方面的特点、价值和优势。

  要布好局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当前的变局。这个变局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二是经济模式、发展样态的变化,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无疑是当今发展最为迅猛的科学技术之一,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从“量”到“质”、从“表”到“里”、从“点”到“面”的急剧发展和变化,对教育所形成的冲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变局。

  助力教育治理能力提升。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分析预测和规划能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教育“四个面向”,准确发现教育现有水平与教育强国目标之间的差距,主动超前布局、合理资源分配,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服务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助力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利用人工智能创新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助力教育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会环境和生态,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