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新时代基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研究
2022-08-01 11:07
CUCAS来华留学网
作者:郑影、李雄涛
  摘要:国际学生作为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学习者、见证者、传播者,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向世界展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于现阶段国际学生传播中国文化面临着“特色不显”“层次不深”“被动解读”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凝练传统文化特色,优化传统文化国际化解读,搭建文化传播路径等方式提升国际学生传播中国文化主动性、增强国际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真实性,从而更好的发挥国际学生桥梁作用,使留学生“想学能学、愿说愿传”,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进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留学生、传统文化、国际传播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交汇之际,在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之时,我国迫切需要世界各国更加理解解中国、认可中国、信任中国,与中国一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五千年来璀璨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源泉,是吸引世界认识中国重要基础,而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确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最好媒介。2018年,约49.2万留学生来中国求学,已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2020年5月,习近平主席给北京科技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指出:“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1]。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希望那样,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时,留学生主动发声将自己与中国人民同心抗疫的真实故事通过不同语言讲述到世界各地,传播正能量,使世界真实看到、听到中国抗疫成果。外国人讲述中国之正、之好、之情更能获得其本国人民的认同。因此,中国培养的留学生不应只是专业过硬,更应是中国的国际使者,在更大舞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把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列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进近来,高校在培养留学生的过程中,将中国文化的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贯穿于华留学生涯始终,通过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深化教育内涵,将课程建设与活动开展有机融合,课上课下互联互通,学习实践互融互促,帮助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脉络、感知今日中国文化发展,初步实现了厚植中国情怀、增进友华情感的来华留学教育宗旨。但面对规模庞大、国别较多,信仰不同且对中国初始了解各异的留学生,其文化传播能力参差不齐,问题突显。
  一、留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问题
  (一)“层次不深”。目前阶段来看,我们传播给来华留学生的传统文化集中在传统节日、历史、书法、绘画、武术、乐器、美食等内容。这些不仅是来华留学生在文化课程中所接触的,也是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所传播的。总体来看,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了留学生非常直观的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感受,并且能够提高留学生对学习汉语和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际学生有较大吸引力的部分,大多是实用层面的,而中国思想、中国精神,虽然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之下,留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深入了解和内心认可的程度依然不高。大部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内在的忠孝礼义、诚信守正等思想没有共鸣,对中国国内一些主流的影视、歌曲或其他文艺作品所表达的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家国情怀等传统美德并未触动内心认可。即便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留学生,也有超过半数的人对中国电视、音乐、电影背后的思想和文化不感兴趣。总的来看,留学生对中国的饮食、戏剧、音乐、服饰等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主要以猎奇为主,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肯定和接纳程度不高,认同感也不强。
  (二)“特色不显”。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经过历代先辈的不断创新、融合,已形成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精神。【2】这既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也给我们总结凝练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解读的过程中,既有按地域划分的文化分类,比如“楚文化”、“豫文化”等;也有按时代划分的文化分类,比如“汉文化”、“唐文化”,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地域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时间及兴趣等因素无法全而精,只会对于所在区域或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时期进行学习研究,深入了解。但目前各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广而泛的情况,与学校自身、学校所处的地方文化特色结合不紧密。不同的学校在中国文化在表达上大同小异,特色并不明显。留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接触的中国文化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较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
  (三)“被动解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欺凌,少数西方国家故意歪曲中国文化真谛,按自己的想法解读中国,误导世界,而中国因贫穷与落后,在国际舞台上处于“失语状态”。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国正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文化,重塑中国文明,但一些西方国家担心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会给世界带来重大影响,更是别有用心的利用各种机会对中国的文化进行诋毁。所以,国际上的部分“中国文化”,实际上是被西方人解读、充满意识形态特征的“中国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留学生,必然对中国文化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这些被动解读的刻板印象,给我们组织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明显的障碍。
  二、留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进方向
  (一)凝练传统文化特色,突出重点
  特色不显则优势不优。面向留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需特点明确,重点突出,应由全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向”一校一品“”一地一品“进行特色化、品牌化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建文化品牌特色
  文化品牌是学校文化特色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体现着学校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对学校知名度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学校要想实现来华留学的内涵发展,就必须要抓好文化品牌的建设,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紧贴学校办学思路、具有深远影响的校园特色文化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引来华留学生,形成以品牌强化特色,以特色练就精品的文化传播思路。
  2.挖掘地域文化特色
  高校可以因地制宜,挖掘本校或者本地区特色文化符号,也可以由同一地区的高校一起合作,以地域为标志打造专有文化品牌。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进行提炼、创新,呈现出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内容。地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沉淀的文化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色比较鲜明的部分。高校可以收集地域文化中的自然特征、历史因素、民俗习俗等进行整合,挖掘出具有深层意义的文化元素,再结合本校留学生教育需求,用国际化的视野丰富和拓展地域文化蕴含的深刻含义,最终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本地文化品牌。
  3.探索国际合作特色
  高校可以根据本校与国外院校合作情况或本校留学生结构组成情况,打造以境外合作对象的文化为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教职人员可深入合作对象或主要生源国进行专门的调研和文化分析,比较留学生本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选择与留学生本国文化相近的,留学生易于接受的特色文化为传播重点,为本校留学生打造个性化的文化体验,这将大大提高本校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也将有助于形成本校文化传播品牌。
  (二)优化传统文化国际解读
  高质量的文化传播在于国际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真心认同和善于表达。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实效性、亲和力和影响力,就要找到合适贴切的表达方法和途径。高校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案既要贴近大学教学实际,又要贴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以及他们的文化和思维习惯。
  1.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语化表达
  实施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授课语言应呈现多元化,不仅用汉语教授,也应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汉语从了解到掌握到熟练运用需要较长时间,以汉语为载体精准传播中国文化难度较大。因此,打造外语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多种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有赖于优质的话语生产,也有赖于达意的话语翻译。也就是说,要用留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来学习中国文化再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达到精准传播的目的。所以,做好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多语言翻译和教授工作十分必要。
  2.加强对留学生文化需求研究
  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其本身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兴趣都不一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认可良莠不齐。高校在开展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之前,有必要结合本校留学生国籍、民族结构,进行初步的调研。弄清本校留学生中是否关注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等问题等。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不同语言文化区域、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深层价值的诉求,信息需求以及影响这些文化诉求的当地政治态势、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等要素,从而掌握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实际需求,进而制定精准的教学实施方案,最终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努力寻找文化共性,提高认同感
  文化传播非单方面的灌输,需更多的互动和共享。当留学生在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如果因为差异性而对自身文化认同感到一定的威胁,便会将自身区域封闭甚至出现防卫姿态。所以我们要避免留学生出现文化防卫。不同的文化虽然有着不同的表象,但其精神内涵必然是与人类世界共同的价值观相似的。因此,为了减少文化的排斥性,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尽量采取一些差异性较小的文化内容,例如一些全世界普遍认同、接受度高的文化价值认知。虽然大量的文化表象是我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国集千百年来的丰富经验所积累而成的,也是可以适用到更广泛的全人类之中去的。我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要从人类世界共同的价值观出发,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在不同的文化表象中寻找共同的价值解读,从而激发留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量身打造传统文化教材,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留学生作为特殊学生群体其教材选用应考虑其可接授性、直观性等因素,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当代中国文化元素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类似的文化进行对比,用多文化的视角来看待中华文明。面向留学生的文化教材,不仅要积极展现中国古代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成就,也要充分肯定其他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体验。作为全球发展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已经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时代的文化元素,增加”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航天发展、抗击疫情等方面的内容,多元展现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增强留学生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留学生学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三)搭建文化传播路径
  广大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国文化的亲历者、潜在的传播者、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如何用好留学生这个资源,让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回国后能够落地生根,实现”培养一个,影响一批“的良好局面,关键还是要落实到留学生个体身上。
  1.做好留学生校友工作
  当留学生完成在中国的学习,回到自己的祖国,正是留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有利时机。留学生离校并不代表着他们与母校关系即将结束,而是意味着一段新关系的开始。高校和留学生校友保持着长久不断的紧密联系,可以有效维持和加深留学生对母校的情感,进而促升留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要坚持做好留学生的校友工作,要将留学生纳入本校海外校友会的工作范畴,在海外校友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校友会,要打造校友信息交流的平台,积极为有困难的校友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力所能及的帮助,要发动校友,汇聚校友合力,形成影响力,同时也要在留学生招生、奖学金申请等方面为校友提供一定的便利,进一步提升校友对华情感。
  2.提供传播素材的优质平台
  当前,文化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等传统模式,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型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文化传播已不再受空间的限制。无论留学生在哪里,都可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广大留学生在境内外各种自媒体平台上有着广泛的关注度。高校要极力拓展教育交流渠道,把课堂文化讲授与课后文化实践活动相结合,为留学生打造较为全面的、深入的文化体验课,并鼓励留学生在境内外社交媒体上发布课程相关的信息,扩大影响力。同时,高校要积极向留学生推介优质文化媒介,将高质量文化内容呈于留学生面前,成体系、成特色、成层次的鼓励留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进行国际传播。同时,要发挥自媒体时代人际传播渠道的作用,利用留学生身边的老师、同学向留学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形成推动文化传播的合力。
  总之,让留学生”学到“、”学懂“中国文化,体会、认可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价值观,是我们来华留学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目的所在。当前,继续对基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进行优化,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影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雄涛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EB/OL】http://china.cne.cn/news/20200519/t20200519- 525095027.shtml,2020-05-18.
  [2] 康琼 尹哲怡. 弘扬中国文化精神 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N】 学习强国 湖南学习平台 2021-6-8
  (CUCAS来华留学网编辑供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1-07-09 11:53
路径选择.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