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2024年新生开学典礼暨本科生军训汇报表演。吴普特以“从了解到热爱 由奋斗到建功”为题寄语莘莘学子,希望同学们怀揣热爱之情,立大志、重修身、强基础,努力练就过硬本领,自觉成长为知农爱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下是讲话全文:
从了解到热爱 由奋斗到建功
——在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暨本科生军训汇报表演上的讲话
(2024年9月6日)
吴普特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在线观看典礼直播的家长及家属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此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暨本科生军训汇报表演。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新入学的5661名本科生、93名少数民族预科生,以及5387名硕博研究生表示诚挚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同时,我提议,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承担本次军训任务的教官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再过4天将是第40个教师节,我们也即将迎来学校建校九十华诞,在此预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并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诚挚问候!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学校“两个十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我们将以建校九十周年为契机,系统总结过去10年发展成就;面向未来10年,我们将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全力冲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目标。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你们站在国家和学校改革发展的新起点,即将踏上人生新旅程,我以“从了解到热爱,由奋斗到建功”为题和同学们作一交流。
一、从了解到热爱,厚植爱农情怀
同学们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求学,首先要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而才能更好地在思想上、理念上、情感上与学校融为一体。希望你们:
一是在体验农耕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了解杨凌。学校地处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陕西杨凌。4000多年前,农耕始祖后稷就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奠定了我国旱作农业的技术和理论基础,秦汉时期形成了完善的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我国旱作农业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世纪30年代初,基于“兴学兴农、开发西北、稳固抗战大后方”的国家战略需求,我校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因国家之需求、担当民族之大任应运而生,成为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发源地。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在杨凌布局建设了10个农业科教单位。为进一步促进解决旱区农业发展的战略需求,1997年又在此设立首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9年,国务院决定在杨凌进行科教体制统筹改革重大试验,把2所高校、5个科研院所合并组建为如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二是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大局中了解西农。学校因国家战略而生、因国家战略而为、因国家战略而兴,自1934年建校之初,就确立了“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的教育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树立了“今以农业充实我民生与国防”“使我校之精神永为全民族之太仓”的宏大愿景。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曾主导黄淮麦区小麦品种6次更新换代中的4次,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累计推广面积创下全国之最,被毛主席赞誉为“一个小麦品种拯救了大半个新中国”。“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被誉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选育的“小偃6号”至今仍是我国推广时间最长的自育小麦品种。朱显谟院士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以及众多科学家对生态修复等重大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的长期攻关研究,有效破解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近400公里。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的伟大进程中,也得到快速发展,在最新发布的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农学学科位列世界第一。在ESI全球排名中,农学学科位列前0.1‰,学校成为全国拥有万分之一学科的21所高校之一。
三是在统筹推进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中了解农业。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作为农林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我们责无旁贷、使命光荣,你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同学们,杨凌虽小,但是一个出大成果、作大贡献、有大作为的地方!学校虽扎根小镇,但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肩负崇高使命、作出卓越贡献的一流大学!你们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所学校求学,应该感到自豪!我相信,随着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国“三农”的战略意义、了解学校的精神文化与办学成就,以及自己所学的学科专业,一定会越发热爱我们的学校,会更加深刻理解并传承西农人学农爱农的情怀、强农兴农的担当,会更加热爱我们从事的伟大事业。
二、从学习到成长,练就过硬本领
大学阶段是同学们人生的黄金期,也是你们磨砺品格、锤炼本领、增长才干的关键阶段,希望同学们能够怀揣热爱之情,立大志、重修身、强基础,努力练就过硬本领。
一是要立大志。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王阳明有句名言:“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同学们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会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希望你们心怀“国之大者”,以大志向、大抱负、大气魄、大情怀,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切实将自身追求根植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做有志向的青年人。
二是要重修身。古代先贤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信条,将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作为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根基。当今时代,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化,社会文明如何进步,修身立德始终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视的人格追求,始终是个人立身处世、成就事业的根本前提。刚才,唐诗雨同学在发言中提到自己遇到需要紧急医治的孩子,义无反顾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施救,这就是将优秀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表现。修身的内涵非常丰富,这里,我特别期待同学们能磨砺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希望你们练就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担当作为,敢于面对挑战,以“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的坚毅品格,追逐梦想、实现理想。希望你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寻找行动遵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读书,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三是要强基础。首先要夯实专业基础。学习是学生的本分,学好学精专业知识是学生的义务,希望你们从点滴做起,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重视每一门课、每一堂课,珍惜每一次获取知识的机会,深入思考、潜心钻研,筑牢专业根基、搭建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其次要拓宽知识储备。丰富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视野、提升认知深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毛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信息碎片化、阅读快餐化的当下,希望同学们能够静下心来读经典好书,系统学习书籍承载的知识与智慧,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持续增加知识广度与深度。还要紧跟知识前沿。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深刻影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现代社会生产乃至人类思维方式。我深切认同一句话:“AI不会打败人类,而是会使用AI的人必将打败不会使用AI的人”。希望你们保持开放态度,主动拥抱AI技术等新知识,不断提高数字化思维和能力,充分用好用足时代前沿新技术。
三、从奋斗到建功,担当强国重任
同学们,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你们既面临着建功立业的人生机遇,也担负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希望你们:
一是要勇担强农兴农的使命。我常讲,新时代的农业新产业新模式相较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农业已经有了质的改变。特别是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农业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融合,一大批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以三产融合、主体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装备智能和全球配置等为特征的未来农业发展新阶段正在快速孕育。发展未来农业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此,学校于去年的9月开工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同学们现在向西眺望,就能看到如火如荼施工的建设工地。同学们,我们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就是为了探索未来农业发展战略路径,优化未来农业学科专业布局,创新未来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步伐,助力将杨凌建设成为世界旱区农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同学们,无论当前学习的专业、研究的领域是什么,希望你们都能把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作为一项崇高事业,奋力奔向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战场建功立业。
二是要勇担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我们必须把创新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集中优势力量在“卡脖子”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同学们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自觉将个人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保持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革故鼎新的锐气,积极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做“顶天立地”文章,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三是要勇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村里,既是国家公民,也是世界公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已经11年,已由“中国倡议”演变为“全球共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比什凯克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时提出: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当前,这一基地已经落户杨凌5年,学校在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学校经略周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也希望你们能够胸怀世界、放眼全球,主动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发展大格局中找准人生的发力点和贡献点,积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西农故事”。
同学们,你们是平视世界的一代,是与时代同行的一代,更是要服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代。衷心希望你们扎根西农沃土实现“从了解到热爱”“由奋斗到建功”的转变,期待你们自觉弘扬西农精神文化,练就过硬本领,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矢志服务“三农”事业和“一带一路”建设,让青春之花在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绽放绚丽光彩。
谢谢大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