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寄语2023级本科新生:与优秀同行 与时代共进
2023-09-12 11:56
四川大学
作者:

  9月11日上午,四川大学202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在江安校区隆重举行。

  典礼上,校长汪劲松作了题为《与优秀同行 与时代共进》的讲话。他希望同学们珍惜在川大的学习生涯,与优秀同行、与时代共进,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与优秀同行 与时代共进

——在202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汪劲松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来宾、各位家长:

  大家好!九月的四川大学,江安明远湖畔,处处洋溢着青春朝气,我们又有一批优秀的学子从天南地北来到川大,为古朴厚重的学校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激情。在这里,我代表全校师生,代表甘霖书记,向圆梦川大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也对同学们选择川大作为追求梦想的新起点表示感谢!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是在于精神之大、作为之大。四川大学跨越三世纪、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却弦歌不辍,正是得益于她形成了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回望川大的办学历程,从四川中西学堂的“力图富强”到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的“仰副国家、造就通才”,再到今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川大人始终饱含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127年来,川大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巨匠,培育了共和国元帅朱德、国家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等一大批国家和民族栋梁。开创了中国现代口腔医学、创办全国第一个高分子专业,在中国科教史上创造了众多的“第一”。从编著世界上第一部《甲骨文字典》到创造首个以中国本土研究工作命名的有机人名反应,从三星堆遗址发掘到东方红四号卫星研制,从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家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活跃着川大人的身影,书写了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答卷。

  同学们,一代代优秀的川大人携手前行,把个人的价值融入民族的血脉,用行动追求卓越、践行国之大者。如今你们选择这里,就要传承好镌刻在川大人骨子里的这种精神,特别是在新时代新起点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川大也将为你们成长成才竭尽全力提供坚实的保障。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确立了“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同学们可以在通识课程的学习里感悟人文熏陶、培养科学素养,可以在“探究式、小班化”课堂上头脑风暴、思维碰撞。可以在暑期的国际课程周,不出校门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同时,“大川视界”海外访学计划也会给予同学们更多的看世界的窗口。在川大,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内的一大批科研平台都将为同学们开放,所有的院士名师都欢迎大家来交流讨论。希望同学们珍惜在川大的学习生涯,与优秀同行、与时代共进,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借此机会,我想给大家提出四点希望。

  一是要立大志,做心怀家国的川大人。“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心中有志向,行动才有力量。求学路上知道自己心之所向,为何而学,就会更加笃定从容、勇敢坚韧。在抗战年代,学校千余名师生南迁峨眉,在艰苦的环境下“没有停过一堂课”。那时在校的两位老学长陈荣悌院士和李荫远院士,他们通过学习认识到当时国家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而树立了科学报国的志向,后来出国留学深造并取得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毅然舍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于1954年和1956年突破重重困难选择回国效力,陈荣悌学长带领中国的配位化学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李荫远学长成为我国固体物理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同学们,虽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同、面临的挑战也不同,但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身的使命,只有坚定志向追求,厚植家国情怀,把小我融入大我追求无我,才能为自己的未来找到轨道,为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

  二是要厚基础,做勤奋好学的川大人。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把基础打牢、把根基扎稳未来才会行稳致远。我们的老学长、经济学家蒋学模先生曾讲到,母校的教育使他养成了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他的学术生涯影响很大。他在80多岁高龄时还坚持每天工作、更新修订《政治经济学》教材,书桌旁更是放满了几千张写满字的小卡片,只为确保所做的研究真实可靠。希望同学们传承好这种严谨求真、勤奋努力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好每一门课程,做好每一项实验,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认真对待每一门考试,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打牢基础、练好内功,为人生打好底色。

  三是要强能力,做积极奋进的川大人。本领能力强,才能从容地迎接挑战,自信地面对未来,担当胜任好各种角色与使命。今年夏天,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成都成功举办,赛场内外都跃动着我们川大青年的身影,其中,开幕式8名护旗手之一、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孙一民同学就是代表。他在校期间勤于钻研、潜心做好口腔医学研究,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高水平学科竞赛,多次组织和参与大型口腔义诊、口腔科普宣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提升能力的黄金时期,希望同学们在强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提升能力素质,尤其是在深度学习、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创新创造基因。同时,同学们还要在学习生活和研究实践中,有意识地增强彼此协作精神,提升沟通表达能力等,努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川大学子。

  四是要重实践,做知行合一的川大人。《礼记》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于心,笃于行,学问思辨后最终还是要落到行动上,通过实践来检验。“中国公共卫生之父”、我校老一辈科学家陈志潜教授,在读书期间看到当时老百姓缺医少药的情况,就立志从事公共卫生事业,毕业后他一头扎进最需要公共卫生的农村,大胆引入现代医学,积极开展乡村卫生实践,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有效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健康水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动才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全国劳动模范、学校电气工程学院优秀毕业生李光耀,扎根金沙江畔带领团队解决了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化装置的“卡脖子”问题,同时创造了单月、单年接机发电的世界纪录,将自身所学应用在电厂安全保障的最前沿。相信未来同学们也会像历代川大人一样,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在强国建设的实践里完善自我、增长才干,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贡献川大人的力量与智慧。

  同学们,在川大历史文化源头之一的尊经书院,曾悬挂这样一副对联:“考四海而为俊,纬群龙之所经”,寄寓着对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的厚望。希望大家在这里打牢立身立业根基,与优秀同行、与时代共进,用求真的渴望汲取成长的力量,用奋进的姿态书写无悔的青春,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你们挥洒汗水、努力奋斗的样子将成为川大最美的风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四川大学 2023-08-07 17:29
四川大学 2023-08-07 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