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江大学这个学院,拼得是实力!
2020-01-15 15:48
浙江大学
作者:

  2019年9月,一场特殊的学科发展“会诊”在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掀起交锋,来自全国顶尖高校及研究院所的院士、专家学者齐聚浙大,为农学院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这是农学院党委组织举办的第五场“面向2030农业学科发展高峰论坛”。自2017年创办以来,论坛针对农学院学科发展的关键要素及方向性问题开展诊断咨询,“会诊”成果一直为学院发展指路领航。

  把牢船舵,农学院党委以高站位引领学科方向,用新思想推动学院发展,在摸索中实现了党建与学院工作的深度融合。

  学科发展接通党建“天线”

  “把党支部建在作物学学科上。”在不久前正式开馆的浙江大学党建馆内,农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作为为数不多的支部典型,醒目地陈列着照片。2018年12月,作物科学研究所教工党支部被评选为新时代全国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样板支部,秘诀之一就是打通党政的隔墙,接通学科发展的党建“天线”。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支科研力量。为了在加强党员学习教育管理和支部活动开展的同时保证学科发展,农学院将总共11个教工党支部中,除学院机关党支部和实验教学中心党支部外的9个教工党支部全部设置在学科上,并将党支部与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研究所一一对应,借力“组织关”,搭建起党支部服务学科、推进科研的“天然”平台。

  2016年以来,农学院年均发表SCI论文近30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45篇,主要发表在Nature子刊(NG、NC、NP)、PNA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19项,国际专利3项。新增农作物审(认)定品种16个,其中国审主要农作物品种2个,打破浙大多年农作物没有国审品种的被动局面。在“双一流”建设中,园艺学、植物保护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园艺学、植物保护被评为A+,作物学被评为A-。

  怎样增强党委、党支部在学院重要事项决策中的“发言权”?农学院的法子是:抓好“双带头人”,选好党支书,系所党政负责人交叉任职。作物科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邬飞波,像这样的“多面手”支书在农学院比比皆是。党建科研双肩挑,双肩都得硬。农学院努力选拔政治素质高、思想素质好、学术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基本实现党支部书记兼任研究所副所长甚至所长全覆盖,党建引领科研在学院上下全面铺开。

  “老汪,快来帮我看看,这番薯长得怎么样。”“老汪,中午来我家吃饭,是你引进的水稻呢!”村民们口中的“老汪”就是全国优秀教师、浙大农学院党员教师汪自强。在浙江省泰顺县,汪自强的科技特派员一干就是15年。如今,虽然泰顺还是那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但跟随汪自强走进泰顺田间地头的上百种农作物,却让这里的农民增收了10倍。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农学院党委特别重视发挥优秀党员的典型事迹带头作用,在党支部中着力挖掘一批像汪自强一样的优秀党员典型,从身边的人讲起,带活全院教工的干劲。

  做强人才“一号工程”

  农业搞得好不好,关键看“天时”和“地利”;农学院谋发展,关键在“人和”。

  近几年,农学院将引才育才作为学院的头号工程,引进了一大批立场正、站位高、有追求的农学后备军。“人才引进要站在战略性的高度,看到农学院20年、30年后的未来。”农学院党委书记赵建明说。为了把牢人才关,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亲自上阵,主动出击,直接对接人才引进。至今,团队已发表世界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论文两篇,世界四大名刊PNS论文一篇,显著提升了作物学科的师资队伍水平,结束了农学院在该学科没有“杰青”的历史。

  目前,学院师资队伍中共有院士2名,浙江省特级专家4名,长江特聘教授4名、青年学者3名,国家杰青11名、优青9名,国家万人5名、青年拔尖1名,973首席科学家5名,浙大求是特聘教授20名,并拥有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15个。

  人才引进来了该怎么样培养?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中,农学院提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院党委行政统一思想,扎实落地三大计划。为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学院党委推出“提升计划”,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在校内外各配备一名导师,帮助他们尽早与国内著名学者及学术进展有机结合,学到东西;适应国际化、开放化进程,学院推进“跨越计划”,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和博士后,全额支持到国外著名高校及研究院所学习交流提高;增强教师获得感,学院党委落地“突破计划”,给予高端青年人才特殊支持,提升青年教师幸福感。与此同时,开展“神农大讲堂”“青禾论坛”“青椒论坛”三大学术活动,擦出学术互鉴的火花。2019年3月,农学院获得浙江大学第四届引才育才组织奖,人才“第一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厚植师生三农情怀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写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坚定爱农学农初心,不改从农为农之志。”2019年10月,浙江大学第一批优秀五好党支部、农学院作物所研究生第五、七党支部的一堂主题党课上,党支书曹译文为支部党员讲述了90岁高龄仍穿梭在田间地头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的奋斗史,鼓励大家怀爱农之心,立报国之志。

  2018年农学院赴西部就业的人数占比位列全校第一。近四年被录取为定向选调生的毕业生共71人,占比高于全校均值4个百分点,位列全校第二,选调生以赴农业大省为主,其次为赴西部选调。砥砺家国情怀,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农学院连续三年获得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在主题教育中,农学院将厚植师生三农情怀、家国情怀作为教育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了解中国的现代农业,不懂农业,不爱农民农村,怎么可能有三农情怀,怎么可能做好农业?”赵建明说。目前,学院青年教师占比已接近全院教学科研岗教师的百分之五十,且大部分为国外学术背景,为帮助青年教师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一场“红色教育+实践教育”的爱农为农必修课在农学院上下开讲了。

  2019年7月,第三期“青禾强师培训班”隆重开班,这一次,50余位青禾强师班的青年教师踏上了西迁路,重拾那段受求是精神鼓舞的峥嵘岁月。自2017年创立以来,农学院“青禾强师培训班”除理论教育外,还规定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三年内至少带队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一次,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教师引进,党委必谈,这已经成为农学院人才引进的必备科目。党委同老师们谈什么?一谈理想信念,二谈价值取向,三谈家庭情况。“理想信念模糊不行,价值取向不对没用,农学院的老师政治立场要正,要有高追求。”把好人才的理想信念关,农学院党委层层递进,真正落实为农而生,因农而兴,为农立命。

  今年,农学院即将迎来建院110周年华诞。这所扎根沃土、初心如磐的百年院系,将继续致力于中国农业和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振兴同频共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