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观察丨硕士送外卖?Gap job是积极态度
2022-10-08 10:02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李璐瑶

  近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19年民间文学专业硕士毕业生何成选择送外卖,引起网友热议。不少网友为何成可惜,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选择送外卖这样的工作,毕竟读了那么多年书,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力挺何成,认为劳动无贵贱,只要凭自己赚钱就是好样的。

  《工人日报》发文《“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点评“硕士送外卖”本质上是一个理智的行为……带着刻板印象去看待“硕士送外卖”,本身也是对学习经历的一种误读,还可能潜藏着对体力劳动者的不尊重。

  何成事件之所以能够吸引到公众关注,就在于一个硕士做了不需要学历就可以做的工作。何成从专科到社科院大学硕士毕业,选择送外卖的工作让人难以理解。热度还没有下去,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本科毕业生、现为浙大博士生的孟伟为自己送外卖给浙大丢人而道歉,使得高学历送外卖再度引发热议。

  16-24岁青年失业率接近20%

  在“硕士送外卖”背后,疫情之下的就业形势对还没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尤为残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青年失业率)为18.7%,7月青年失业率19.9%,接近20%。4月、5月、6月的青年失业率则分别为18.2%、18.4%、19.3%。青年群体在整个劳动力群体中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通常青年失业率是平均失业率的2倍左右,而在今年达到了3倍。这表明疫情冲击对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影响程度不同,工作经验多的求职者受到就业市场的缓冲、保护作用更大,而青年群体较为脆弱,摩擦性失业对其影响更大。

  下半年,受疫情向好影响,失业率也开始回落。然而整体上全国失业率还是高于上年同期,青年失业率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一般而言,每年夏季由于不少毕业生还没有落实工作,夏季是全年失业率最高的时候,毕业生从校门走出才算作统计中的劳动力,未出校门时不在劳动力统计范畴内,到年底之前逐渐降低,至第二年三四月是失业率最低的时候。

  青年失业率并不完全代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其中包含了高中、职业院校和专科院校学生,而单就高校毕业生来说,局势也不乐观。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比去年增加了167万,为历史最多人数的一年,还不包含留学归国的毕业生,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之时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而在今年已消失金三银四春季招聘的情况下,不少企业还在裁员。

  对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并且优化招聘方与毕业生之间的信息流通,甚至包括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属高校、中央级科研院所、中央企业等在所承担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建设布局的各类重大创新基地平台中,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工作,合理设置新的科研助理岗位。

  还有人社部、教育部等十部门部署启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全年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升综合素质、行业经验以及就业竞争力。

  往年,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只有春招和秋招,为了解决临到毕业季仍未落实就业学子的难题,政府大力发挥调控作用,发动央企国企带头促就业,今年的招聘季多了“夏季”招聘。

  不但在国内,据国际劳工组织《2022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新冠疫情大流行对青年的负面影响超过其他任何年龄组。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失业青年总数将达到7300万,虽然较2021年的7500万略有改善,但仍比2019年疫情前水平高出600万。


图源:联合国官微(注:国际劳工组织统计青年群体为15至24岁青年)

  报告预计2022年亚太地区青年失业率将达到14.9%,与全球平均水平持平,但各次区域和国家间存在巨大差异。


图源:联合国官微

  我国国内市场受疫情冲击较国外小,但客观上整体就业环境仍是经济不景气,劳动力供应规模增大,但需求并没有增加,甚至部分行业、地区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Gap job是积极 摆烂、啃老才是消极

  就青年人就业问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需要高度重视,将“加强对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推动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并综合分析道:“当前来看,就业的主要特点还是青年人失业率比较高,青年人在求职过程中对就业的期待和市场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都影响着青年人就业。”

  这差距包括自疫情以来普遍走低的薪酬、无论是企业还是体制内更少的编制数量、时有存在的加班情况,以及更为重要的——是否稳定。

  当代年轻人求稳似已成求职最大需求,教师编、军警编、公务员编热度居高不下,不少名校毕业生一心体制内,对企业等相对灵活的就业方式不甚感冒,将国考、省考热度不断推高。如若考公、考编未上岸,也无法接受到普通企业就职,整体上年轻人趋向于稳定性强的岗位,也加剧了有限岗位的竞争胶着和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

  高等教育普及化以来,受教育群体大幅提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更多是同辈压力,即在同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求职者中竞争。

  毕业生怀着象牙塔中的赤诚与稚嫩走向工作岗位,但现实是在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式严峻的当下,优质岗位和大家眼中公认的理想工作并不多,人人都是大学生,无法让每个人都理想,且获得理想工作同时需要实力与机遇。不少学生在就业难题面前,选择继续升学或者考公、考事业单位。但仍有不少人找不到理想工作则选择等待理想工作的“家里蹲”模式,其中不乏有名校学生。

  日前一则新闻使人感慨良多,一个985高校毕业生,大学毕业后未找到理想工作,家里“蹲”了三年。没有工作的三年,仍需要上了年纪的父母供养。当然,相信这位学子有他的优秀与骄傲,本文无意批驳,仅意欲阐明“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的现象在当代社会中屡见不鲜。

  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经常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这包括工作中,有时候刚毕业的大学生拈轻怕重,吃不得苦,也包括有些不那么高大上的工作可以让找工作的年轻人“快就业”,年轻人却选择统统推掉,没有出现十分理想的就“慢就业”甚至“不就业”。

  虽然目前经济形势不好,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但换句话来说,就算经济形势良好,也无法在一个高等教育普及化、毛入学率在2021年已经达到57.8%的大背景下,给每一个毕业生一个高大上的工作。作为一个成年人,不摆烂、不啃老,为自己负有责任才是真正合格的成年人。

  还有一个问题,人的惰性是存在的,一旦一个年轻人失去正常的学习工作习惯,长时间蜗居家中,对他今后的个人发展有弊无利。

  因此,对于何成选择送外卖,可以将其理解为和“Gap year”一样的“Gap job”, 正如他所言“目前找不到更好工作,倒不如先自己养活自己”。有一点需要注意,目前有相当部分专业就业面窄,即便是名校学历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而问题部分在于行业和产业结构,不完全在于个人。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总往上走的,很多时候人生会走一段平路,这可以视作对个人的磨练。当人在走的很顺利的时候,是没有机会反观自身,也没有机会磨练韧性的。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条件让已经毕业的子女“家里蹲”,对于很多暂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选择Gap job的毕业生来说往往彼时是被迫的,然而其独立自强也将成为一种财富,在今后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除此之外,在“硕士送外卖”一事中应警惕部分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过度放大。去年就有“7万硕士送外卖”的话题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后来证实其中还包括暑期打零工、体验生活、赚生活费的学生,而数据来源中也没有提及“7万人”数字。不少媒体利用热点话题、焦虑话题赚取流量,实在可耻。对于知识、文化、学历的轻易贬低和质疑,更需要公众竖起明辨是非的标尺。

  对于大多数高学历的同学来说,读书给了他选择的机会,而对于没有学历的人来说,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被迫”。同时,学识是自由,不能是绑架。不能说高学历者选择何种工作就对其过度关注,每一个时代都在变化,每一种选择、每一种境遇都值得尊重!

  参考资料

  联合国官微《今年全球失业青年总数达7300万》2022.8.12

  本文版权归中国教育在线所有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李璐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708459285 2022-04-28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