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时代命题,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8月21日—22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召开2023年暑期北京高校领导干部会,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教育强国部署,推动首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京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聚焦“教育强国建设”开题作答,共同研讨高校如何发挥好龙头作用,以实际行动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新时代首都发展。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首都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站在教育强国建设全局高度把握学校事业发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坚定教育自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自觉担当起历史责任,努力走在教育强国建设前列。清华大学将自觉把服务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深度融合起来,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总体目标、科学内涵、实现路径、根本保障,以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不断提高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立德树人质量,在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上取得新成效,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在服务新时代伟大实践上创造新业绩,以首善标准当好教育强国建设“龙头中的龙头”,与新时代首都发展同频共振、协同共生,奋力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贡献人大智慧、人大力量。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首都高校育人资源充沛、发展动能强劲,长期以来与首都发展同进步,形成了一批处在全国高等教育队伍前列的高水平大学。
首都高校要坚持在服务首都发展中不断推进“双一流”建设,紧密围绕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对标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根本要求,积极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五子联动”格局,组织高水平人才队伍和优质资源投入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围绕建设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等重点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案,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高校力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王云鹏:首都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力量,必须树牢首都意识,将学校发展融入首都功能定位,全力支撑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必须坚持首善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首都需求培养人才,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
必须扛起首善之责,发挥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根植北京建设平台重器,攻克“卡脖子”技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必须彰显首善之为,坚持“四个面向”,深度推动产城融合、校城融合,在京华大地上谱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生动篇章。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建设教育强国,龙头在高等教育。首都北京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大学,要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集聚合力加快打造一流大学群体,以一流高等教育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将紧抓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重大契机,坚持以党的领导领航,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固本,以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赋能,加快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坚定走好红色育人路、强军报国路、创新发展路,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引领支撑教育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中国农业大学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坚决扛起“国字号农大”的使命和责任,切实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全面推进“8个提升行动”和“2个倍增计划”,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一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造就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三是主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四是着力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农业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树立文化自信。中国传媒大学将聚焦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目标,特别是文化中心功能建设,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学和戏剧与影视学双一流学科优势,全面系统布局文化传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助力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着力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加强文明交流话语创新和叙事体系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中传的智慧和力量。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郭广生:中央民族大学要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将学校发展的“小格局”融入首都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大格局”。
处理好前与后的关系,积极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中当好排头兵、先行者。
处理好常与变的关系,明确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导向,既恒守教育初心、坚守民大使命,也不断适应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努力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民大力量。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旻:中央音乐学院将围绕服务国家和北京发展战略,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科优势,不断完善“出思想、出人才、出作品、出效益、出模式”的发展理念,在建设教育强国、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方面积极发挥文化艺术优势和独特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艺术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推进首都文化繁荣发展,坚持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北京故事。
北方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缪劲翔: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北方工业大学将深度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学科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支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增强人才培养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推动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深化人事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增强体制机制与首都发展的契合度;深度融入京西地区转型发展,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入度和支撑度,为首都教育走在教育强国建设最前列贡献力量。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北京工业大学将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中,聚焦“植根首都 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努力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下一步,学校将自觉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作为落实市属高校分类发展要求、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实施内涵、特色、融合发展战略,优化“一体两翼多点”创新发展空间布局,逐步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区域支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特色创新引擎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丰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内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文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将结合建设教育强国和新时代首都发展要求,聚焦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特大城市数智化治理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强有组织科研,更好发挥智库作用。强化学科专业数智化转型,通过政产学研融合,与国内外高校协同合作,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北京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余祖俊:北京交通大学将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动对接和服务交通强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立自强、国防军队现代化以及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理论探索、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争取大项目,推动大示范,形成大转化,以高水平的科研学术培养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并以“五真”模式(真需求、真委托、真研究、真应用、真育人)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办学特色,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技术、人才和平台支撑。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洪元:首都教育是全国教育的“龙头”,首都高等教育是重中之重的“龙头”,应把首都高等教育置于更加优先发展位置,确立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在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基础上,更加重视效率和质量,应编制立德树人成效质量标准,按标准配置资源、考核评价,应根据高等学校服务支持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贡献度,进一步完善支持高等学校改革措施,加大支持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教育、科技、人才聚集之地。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首都高校应勇担文化传承和构建国际交往中心使命,部属院校、市属院校加大合作、共享资源,引领青年学子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高质量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将支持全市中小学校加强外语教学改革,助推外语学习提质减负增效;不断深化中外人文交流,解决“卡嗓子”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主动承担起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时代使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首都高校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充分依托高校自身特点和优势,做足做强做活新时代教育“外”字大文章。勇于并善于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在理念、观念上更加开放、包容,在政策、环境上更具有吸引力、竞争力,在谋划上、思路上更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在举措上、行动上更加积极、主动,加快形成更加坚强有力的首都教育优势、区位教育优势,加快成为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高地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教育的重要高地。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中国政法大学将锚定建设世界一流法学院校的奋斗目标,把法学教育融入北京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持续优化法学学科整体布局,统筹推进法学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法学教育教学体系和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创新发展法学理论研究,探索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领域法律制度供给研究,有效回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问题。深化法学学术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繁荣世界法治文明。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北京服装学院将按照“内强实力、外树形象、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提升质量”的总体思路,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坚持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时尚教育新格局;聚焦全产业链,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赓续红色血脉,以首善标准推动新时代首都教育发展。在“党旗红引领时尚红”党建模式下,学校凝聚组织力、设计力、科技力、传播力,将持续为人民美好生活、讲好中国故事作出新的“北服贡献”。
北京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黄先开:北京工商大学将坚定不移推进分类发展和综合改革,积极构建适应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治理体系;创新培养模式,以商科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变革;坚持“商科做强、工科做精、工商融合、双轮驱动”发展思路,凝练学科特色,主动对接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国家和首都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打造服务北京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特色智库,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服务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曹文军: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学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不断提升对强国建设的支撑力和贡献力。作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将锚定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建设目标,聚焦文化强国建设,立足首都发展需要,紧贴行业发展需求,聚力出版学科建设,促进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育人,充分发挥“创意设计、艺工融合”特色优势,在推动文化繁荣和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中贡献北印力量。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刘颖: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将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认真回答好“教育强国,北石化何为”。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大力推进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学研究和有组织社会服务。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举全校之力实现学科转型升级,凝练建设医药健康和城市安全运行等重点学科,以大项目、大成果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更好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北京物资学院院长刘军:北京物资学院在深化分类发展要求,推进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过程中,将进一步聚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发挥物流流通特色学科优势,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发挥产业优势和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落地,打造人才培养新平台,高质量推进京东学院和期货学院两个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不断增强校企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在国家建设教育强国体系中,首都艺术院校应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进行业教育协同,提升院校治理能力,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拓宽学生成长通道,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有组织的科研凝练打造艺术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体系化知识,以有组织的艺术创演推出具有思想性、文化性的艺术作品,提升艺术服务国家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力,为“演艺之都”不断输送高质量艺术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首都师范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定位新部署新要求,牢牢把握首都师大姓“师”的初心使命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事业发展,奋力实施“攀登计划”,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和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和新时代“大先生”,以更大作为融入和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奋力书写好“教育强国、首都教育何为”的首都师大答卷。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李军锋:北京建筑大学将学校发展放到国家和首都发展大局中谋划,以未来建筑技术学院“三制五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引领,积极探索小循环、多迭代的工读交替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为抓手,有组织推进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足新时代首都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发挥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等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聚焦未来建筑形态,共同谋划建设区域创新基地,以实际行动回答好“教育强国、建大何为”的时代命题。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杨志成:立足建设教育强国,首都高校担负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首都高等职业院校基础深厚,紧密连接产业,对培养高水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十年北京高考升学人数不断提升,首都高校入学人口不断增加,只有进一步全面提升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首都高校办学质量,才能实现以高质量教育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赵锋:北京农学院将构建和完善都市农林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上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全面提升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加强有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深度融入农业中关村建设、“种业之都”建设,以乡村振兴大平台聚才、用才、成就人才,组织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全面推动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立德树人成果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深刻实践,以实际行动回答好“教育强国、北农何为”“农业强国、北农何为”这一重要时代课题。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首都高校要以首善标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用好首都丰富育人资源,上好首都特色的“大思政课”。要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办有温度的大学,奋力谱写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篇章。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启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将坚持把学校发展放到党和国家大局、新时代首都发展重大部署中去谋划推进,聚焦北京市委市政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要求,以分类发展和开展职业本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与类型教育相匹配、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更高层次和水平的职业教育,全面推动形成“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格局,大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努力答好“教育强国,职教何为”的时代课题。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红兵:在建设教育强国中,首都高职教育要以落实新“京十条”为核心,积极参与教育部启动的市域产教融合体创建,携手深度合作的龙头企业共同参与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标准、教材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
未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继续立足城市副中心,面向首都经济发展的需要,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践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四校区资源,规划好功能定位,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