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外国留学生积极“看冬奥” 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2022-02-25 14:35
中国侨网
作者:
  还记得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小号手男孩朱德恩吗?2月16日,北京南山滑雪场,他再次吹响了小号。但这次是在外国留学生安东尼的镜头前演奏。安东尼在“看中国·看冬奥”的活动中,深入挖掘着小号手的故事,也记录着他对北京冬奥会的了解和喜爱。与此同时,留学生黄宇晟和朴动现,也分别通过他们的镜头“看冬奥”,通过创作纪录短片,呈现他们对于“绿色冬奥”的理解和冬奥会上的幕后志愿者群体。
  什么是“看中国·看冬奥”?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项目“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迄今已成功举办11届,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来自五大洲91国74所海外高校804名外国大学生参与该项目,落地中国26省区市37所国内高校,1400余名中国大学生参与其中,中外教师近400人次参与授课与教学指导;共完成779部包括20多语种的纪录片,获138个国际性奖项。
  2022春节伊始,承托项目优势,“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增设“看中国·看冬奥”单元,希望抓住这一契机,立足对外传播大局,以“和平、团结、进步”为核心叙事,突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一起向未来”的口号,通过外国青年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风华·风尚·风光”,补充北京冬奥会对外传播叙事。
  目前,三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正在参与“看冬奥”,他们分别是安东尼(尼日利亚)、黄宇晟(韩国)和朴动现(韩国)。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创作世界,去看看冬奥故事。
  奇妙的音乐之旅
  导演:安东尼 Ovie Obebe(尼日利亚)
  制片人:郭欣炜 Henry
  尼日利亚青年导演安东尼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讲述冬奥会开幕式小号手朱德恩的背后故事。安东尼深入祖孙三代“小号世家”,记录朱德恩小朋友精彩演出背后和睦有爱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祖孙三辈对音乐的理解和坚持,为热爱音乐的家庭提供诸多哲思。在绚丽舞台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恩恩与弟弟典典一起玩奥特曼卡片、画画、拼乐高、弹钢琴……平凡普通的生活也同样精彩鲜亮。他们在冰雪中与驰骋在赛场的奥运健儿们一起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一起向未来。
  “我其实之前也没有那么会关注冬奥会的话题。不过这次冬奥会开幕式的时候,我记住有一个小朋友在吹小号。当时我想的是他能站在那个舞台吹小号,代表所有的年轻人站在这个舞台,带来未来的希望,太了不起了。小朋友能有这么宝贵的机会,站在习主席的面前吹小号,太了不起了。”安东尼用了两个“了不起”来解释他的创作灵感,“从我的角度来想,他虽然有了这样的机会,但还是一个小朋友。所以我拍的是恩恩作为一个普通小朋友的生活,比如他喜欢画画,有时候会在网上搜索一些飞机,然后自己画出来。我还记录了他跟爸爸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常生活,我想把这三代人放在一起,讲述他们的故事。”
  本次“看中国·看冬奥”活动,给了安东尼导演一次奇妙的旅程。安东尼出生在一个音乐之家,从小耳濡目染。在与恩恩家庭初次见面的时候,安东尼第一眼就看到恩恩家的非洲鼓,然后马上演奏起来,恩恩也自然加入了演奏,吹起了小号,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其乐融融,甚至都不用热场,两人就直接通过音乐进入到一个深层次的交流状态。
  恩恩的爸爸朱光是我国著名小号演奏家,爷爷朱尧洲是新中国第一代小号演奏家,奶奶商澄宋是中国著名钢琴家,这个“音乐世家”不仅为恩恩提供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也为恩恩提供了幸福快乐的成长环境,这给安东尼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制片人郭欣炜回忆起拍摄过程中的温暖:“情人节的时候,我们非常荣幸地跟恩恩爸爸妈妈在一起,感觉整天都在吃‘狗粮’,因为恩恩的爸爸妈妈都在互相‘捧’对方,不吝啬自己的夸奖和赞美。我觉得这个不仅是夫妻之间,更是人与人之间很重要的一个东西,这种能量是需要大家去学习的,同时也给恩恩和典典塑造了一个很好的性格基础。”因为安东尼不吃肉,中午恩恩妈妈张雅楠还做了丰盛的素餐来款待。
  在拍摄中,安东尼也将镜头对准了恩恩的弟弟典典。“很多人去采访恩恩的时候,他们只注重恩恩,一般不会去拍老二。典典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朋友,他非常活泼,非常有能量。他是恩恩的力量,有人敢‘欺负’恩恩,典典就出现了。两人关系非常要好,老大离不开老二,老二也离不开老大。他们俩一起玩,一起睡觉,做什么都是在一起的。”
  通过音乐,安东尼与恩恩家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我希望他们健康,这个是最重要的,有了健康就有了希望。然后无论他们做什么我都希望能成功,我希望他们心里的愿望都能实现。”安东尼深情祝愿道。
  五行与五环的奇特连结
  导演:黄宇晟HWANG WOO SEUNG(韩国)
  制片人:杨尔康Yang Erkang
  纪录片从冬奥会开幕式点火仪式中的小火炬引入本届冬奥会的低碳绿色主题,并将奥运五环引申到中国传统五行——“金、木、水、火、土”,通过专家采访等形式探究这五者在冬奥会中的环保体现,进而延伸到整个中国的环保举措与成就,让观众通过韩国导演黄宇晟的视角看到中国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努力。
  2008年的大火炬给无数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的民众在几百米外都能看到鸟巢上熊熊燃烧的圣火。但15年过去,同是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大火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火炬的“微火”,这不仅是一次美学革新,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低碳、绿色的环保理念。这个细节深深打动了主创团队,一个讲述冬奥环保故事、中国环保故事的想法由此萌生。
  “与2008年我看夏季奥运会的时候相比,2022年冬奥会时,中国更加强大、越来越好的感觉更加强烈了。本来我想做有关开幕式技术方面的片子,就科学技术方面进行采访。但是我后来看到一个新闻报道说今年冬奥会火炬采取‘微火’形式是出于对低碳和环境保护的考虑,而这正是我所感兴趣的议题。我希望我的纪录片可以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导演黄宇晟是“看中国”的老朋友,这次参与“看中国·看冬奥”,已经是他第四次参与“看中国”项目。去年他拍摄的片子《共感》,赢得了“金目奖”二等奖的亮眼成绩。“大部分韩国人都应该感兴趣五行的,我也听说过中国古代有关五行的研究。我就从五行突然联想到冬奥会的五环,而且它们的颜色也差不多。我准备将五行和五环连接起来,谈谈环保问题。”黄宇晟将“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为矿业、森林、水、能源、煤炭、土壤,以此作为线索,来探究这“五行”与冬奥会的关系,再延展到中国在这些领域所做的努力。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谈到他的团队从19年开始就为冬奥会的“雪花”做准备,曾数次遭遇瓶颈,但仍然通过不懈努力克服了困难。幕后工作的艰辛和默默付出触动了黄宇晟:“很多人不知道他们这三年间的情况,我觉得应该被人关注,应该非常感谢他们。”与之相呼应的是,黄宇晟团队也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阻碍,时间限制、沟通不畅,尤其是在采访对象的联系问题上。“此次制作时间紧任务重,其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与采访对象联系和沟通的挑战。因为之前对环保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此次我们需要分别联系采访五位环保专家,这就要求我们做大量的功课,找到每个领域的相关专家,并针对他们的研究领域查阅资料、设计采访提纲。”制片人杨尔康说。在联系采访对象时,计划联系的5位专家,最终只能联系到2位,拍摄工作一度陷入停滞。于是黄宇晟团队决定向“看中国”项目的老师求助。老师们不遗余力地积极沟通,最终黄会林先生帮忙联系到了北师大环境学院分党委书记沈珍瑶和水科学研究院院长程红光,之后的采访联系工作便顺利进行了。“拍摄停滞了一天,当然我们也没有浪费那一天的时间,还是去抓拍了一些这种空镜。”杨尔康补充道。积极沟通、通力配合的精神始终贯穿在“看中国·看冬奥”的项目中。
  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到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15年间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15年里,从政府到大众都对环保越来越重视,中国也取得了诸多值得自豪的环保成就。这次拍摄也给了黄宇晟继续创作的动力:“如果以后有机会,我想拍一个环保相关的纪录片,也想创作一个剧本。”
  “幕后的幕后”志愿者
  导演:朴动现 PARK DONGHYUN(韩国)
  制片人:岳天舒 Rachel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在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中开始了,而在校园里,为冬奥会准备的志愿者们却因为冬奥与防疫的必要性只能留在学校。在这个群体中,有为保障志愿者生活工作的志愿者的存在。韩国导演朴动现通过与“志愿者的志愿者”这一特殊且不可或缺但又并不易受到关注的群体的接触,感受在春节、防疫与冬奥三个特殊节点交叉的背景下他们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观察他们又是如何在枯燥繁杂的工作中自得其乐的。
  朴动现第一天来到志愿者办公室的时候,就感觉到一种舒适的氛围。在和志愿者们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不管是和人交流还是工作,志愿者们都在用一个更关心别人的态度、坦诚的状态去完成,而这正是舒适氛围的由来。“我在最开始的时候觉得我的进入像一个陌生人的闯入,但很快,他们在第二天就和我熟悉起来,也和我聊了很多好玩的事情,这让我觉得非常惊讶。”
  在看到冬奥会的纪录片之后,朴动现对幕后志愿者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与他想象中的枯燥、辛苦、无趣不同,冬奥会的青年志愿者的工作、生活状态都非常积极,可以从工作中自发地寻找乐趣。即便是取物资这样机械的工作,他们也很快乐。“这个工作听起来就感觉好像是我去帮着取快递、买东西,但我在跟拍的时候,发现他们会蹦蹦跳跳地去取,回来后他们也会开心地去把这些东西发放给同学们,我经常会在拍摄时看着看着就笑出来。”
  与其他组不同的是,导演朴动现选取的主要拍摄对象岳天舒,同时也担当了制片人的角色。“天舒既是我的制片人,给了我很多帮助,同时也是我所拍摄的主要对象。不管是作为制片人也好,还是作为拍摄对象也好,她都向我展示了真实而坦诚的一面。”
  对于岳天舒来说,四五天的拍摄过程也是一个和工作小组更加深入感受和交流的机会。在一次采访中,岳天舒和标兵朋友们坐在一起,在随意的聊天状态中,每个人都讲述了不一样的心路历程,但是有着共通的主题,那就是朋友之间的关注、理解、包容和爱。
  这次聊天给主人公岳天舒带来了不小的改变:“那天拍摄结束之后,我其实情绪波动非常大。因为在跟她们深入交流之后,我觉得我的工作是如此值得。虽然她们可以登台,而我不能,但是在一次次的深入交流之后,在我一次次见证她们的不断成长、努力、进步之后,我能感觉得到我的所有的工作、所有的付出都是通过她们最终完美的呈现印证的,这是一种双向的、不被辜负的状态。这也让我之前工作上的一些迷茫、一些我曾经觉得委屈的事情都消失了,我完完全全地和自己和解了。这次拍摄之后,当我再次面对我的工作时,完完全全就是200%的投入和享受。”
  指导教师说
  喻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纪录片导演
  我们的每一位留学生导演,不仅找到了自己与冬奥会的关联,更是找到了与主人公的“连接”,并且找到适合的方式来表达。这三部作品不管是从选题到表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对纪录片来说很重要,也很期待这几个作品。随着他们选题的深入和对主人公的拍摄,作为带队老师,我与冬奥也产生了更强的“连接”。
  还有一个“连接”就是整个“看中国”团队的连接。我第一次参加这个项目,又由于冬奥的时效性项目提前启动,但我几乎不需要适应的过程就融入进去了。每位老师的配合推动都使得项目进展比想象顺利,中间也遇到一些困难,但老师们都在想办法迅速解决问题。特别令人感动的是,“看中国”项目创始人黄会林先生每次都第一时间各方联络,把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某一组的导演因为联系不到主人公想要放弃选题的时候,黄先生在夜里11点仍帮忙联系,挽救了这个珍贵的选题。
  所以,留学生导演和制片人之间,他们与我之间,还有整个团队的“连接”,使得我们“看中国·看冬奥”能顺利的进行。
  项目主管说
  法苏恬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2022年“看中国·看冬奥”项目主管
  “看冬奥”其实是“看中国·看北京”的一部分,基于冬奥的特殊的时间起点,“看北京”也提前了,这种提前其实对外国青年导演、中方制片、拍摄对象以及很多幕后的工作人员来说,都是很有挑战性的。冬奥跟春节时间重叠,所以所有为这个项目付出努力的人都放弃了自己的春节,加班加点,甚至暂时放下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学业来投入到这项目中,所以我们非常能体谅大家的辛苦和不容易,也非常的感动,感谢大家。
  虽然不是第一次参加“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但这次给我的感觉还是非常新鲜。因为每个外国导演与中国制片人的性格、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去拍摄的故事选择的角度不同,所以最后呈现的影片都是完全不同的。每一个影片其实都是外国青年导演自己本国的文化、自己个人的成长经历、个人的喜好与中国的家庭、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文化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其实是有感情基础的,是我们外国青年和中方制片与中国的采访对象在拍摄和交流过程中的情感的融合、紧密合作的融合,所以这种融合也是非常自然、非常愉快的融合。基于这种融合,我们也相信我们一定可以“一起向未来”!
  接下来的冬残奥会同样精彩,值得期待。奥运会的火炬仍然散发着光芒,志愿者也依旧坚定地站在各自的岗位上。
  冬奥会为全球青年的对话提供了新机会、新视野,“看中国”也十年如一日地秉承对话精神,为全球青年的交流不懈努力。“看中国”诚挚邀请更多的留学生朋友加入到“看冬奥”的实践中来,加入到“看中国”的实践中来。关注冬奥,关注“看中国”,也是在关注全球的文化交流与青年沟通。
  今年,“看中国·外国青年计划”主项目会在“风华·风尚·风光(People, Society, Nature)”的主题下开展,如期与大家见面:在东西南北中7省市开展“在华外国青年看中国”项目,同时在国内外同时实施“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稻米”项目,并计划在今年夏天邀请曾经参与“看中国”的导演来华重聚。
  “一起向未来”,冬奥会的口号精神会继续延续,我们永远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路上。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神州学人 2022-02-16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