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以“嘉庚精神”为纽带 做好来华留学工作
2022-09-07 11:05
神州学人
作者: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厦门大学、集美学村等均由其创办,“嘉庚精神”是福建省厦门市的宝贵财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为深入贯彻落实回信精神,在厦门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集美学校委员会、厦门市陈嘉庚教育基金会自2017年起设立“陈嘉庚奖学金”,主要用于资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华裔留学生来厦学习深造。5年来,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和集美大学等7所招生院校(简称“院校联盟”)共招收来自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越南、老挝、斯里兰卡共10个“海丝”沿线国家1100余名华裔留学生,累计发放“陈嘉庚奖学金”10592万元。
  截至2022年6月,院校联盟共有在读陈嘉庚奖学金生(以下简称“奖学金生”)493人,如何做好奖学金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引导奖学金生传承弘扬“嘉庚精神”,立志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中华文化使者,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做好奖学金生教育培养工作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层面看,深化开展“嘉庚精神”的学习传承,有助于健全海外统战工作机制,奋力推动形成统筹有序、协同有力的海外统战工作新格局,感召和团结广大留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来。
  从地区层面看,推动“嘉庚精神”弘扬传播,可以在海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强化厦门鹭岛的“嘉庚”名片效应,推动厦门作为“海丝”支点城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厦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从个人层面看,探究建立奖学金生传承“嘉庚精神”的可实施路径,可促进奖学金生对中国加强了解,增进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他们早日成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二、奖学金生教育培养现状
  (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院校联盟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福建省和厦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建立工作专班,制定完善《奖学金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安排专人做好奖学金生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各院校借助今日校园APP、微信群等技术手段全员摸排、化整为零、详细掌握奖学金生的健康状况和位置流动等信息,建立健康管理台账。院校联盟努力做好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支持。厦门大学发布《致广大师生的心理支持指南》(双语),开通校内心理支持热线,利用电子邮箱和“厦大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厦大阳光”微信公众号提供咨询服务;华侨大学打造《生命关怀与心理健康》抗疫专题云课程,为奖学金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服务,缓解学生紧张焦虑情绪。院校联盟利用各种方式做好网络宣传引导。华侨大学推出“战疫行动”系列宣传推文,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及海外校友、学生参与防控志愿服务的先进事迹,开展“感知中国?我们的抗疫故事”征文活动,让更多外国朋友了解疫情期间中国政府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的积极贡献;集美大学组织留校的奖学金生和外籍教师录制拍摄《我在中国很好!》微视频,向世界展示中国抗疫的经验和成果,被人民日报海外版、高校思政网等主流媒体转载。
  (二)做好学习生活帮扶
  疫情期间,时任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厦门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毅恭先后到各联盟院校调研,慰问在校的奖学金生,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叮嘱他们做好自我防护,在校安心学习生活。各院校联盟按照“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总体要求开展网络课堂教学,并努力为奖学金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院校联盟在生活方面,建立一对一跟踪机制,为每位奖学金生做好服务;举办新生“云端”见面会,帮助新生解决学习生活困惑,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组织境内学子为滞留在海外的奖学金生、特别是从未来校的奖学金生提供温暖帮扶,给予他们生活指导。华侨大学认真梳理在校、滞留在海外及即将毕业的奖学金生的不同需求,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专项帮扶,确保在校学生安心学习、在海外学生健康安全、毕业生顺利毕业;厦门大学努力做好在海外的奖学金生的安抚解释工作,及时更新入境相关政策;集美大学制定“一对一”帮扶实施方案,通过录音、电子资料等方式,帮助无法返校的奖学金生开展自学。
  (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院校联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增进奖学金生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认同感。厦门大学开设《中国概况》必修课,组织奖学金生赴陕西省开展“追寻嘉庚先生足迹,探访中国革命圣地,感知中华民族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让奖学金生真切领悟“延安精神”;厦门理工学院组织奖学金生体验陶艺、参观玉石博物馆、体验玉石打磨、学习中国歌曲等系列的文化体验活动,帮助奖学金生了解中国文化;集美大学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概况》等中国国情文化课程,并开展中华传统节日体验、国际美食文化节等线上活动;华侨大学开展“‘听见匠心——我爱集美’寻访‘非遗’传承人”研习活动,在寻访过程中让同学们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技艺,感受中国“非遗”魅力。
  (四)推进“嘉庚精神”教育
  院校联盟邀请资深学者和专家录制“嘉庚精神”慕课,打造“嘉庚精神”精品课程,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厦门大学开设《嘉庚精神与华侨华人史》,集美大学开设《陈嘉庚精神》,厦门理工学院开设《嘉庚精神与一带一路》等课程,华侨大学编印《学习传承嘉庚精神》图文册。院校联盟集合各类资源开展活动,推进“嘉庚精神”教育。陈嘉庚教育基金会组织奖学金生参加清明节祭扫嘉庚陵墓活动,开展“嘉庚风·中华情”华裔留学生看集美活动,举办“嘉庚·印象——留学生眼中的嘉庚先生”摄影比赛和“嘉庚精神伴我行”征文比赛,引导留学生感悟“嘉庚精神”内涵;院校联盟组织全体奖学金生集体收看央视《国家荣光之华侨旗帜陈嘉庚》纪录片,连续两年举办“书写战‘疫’故事,弘扬‘嘉庚精神’”“我眼中的中国”等主题征文比赛,让奖学金生感受陈嘉庚的爱国情怀与民族大义,促进奖学金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嘉庚精神”。
  三、奖学金生教育培养工作面临的挑战
  1.部分学生存在挂科情况。调查发现,部分理工科奖学金生因语言、学科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难以适应课堂教学,存在挂科情况,挂科科目主要集中在“高等数学”“高等代数”“离散数学”等基础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部分同学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存在挂科情况。
  2.部分课程受疫情影响。疫情期间,学校实行线上教学,但因设备和网络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实践类专业教学无法按时启动。
  3.参与活动积极性有待加强。联盟院校虽然都将学习传承“嘉庚精神”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但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无法达到更好的“嘉庚精神”育人效果。特别是疫情暴发以来,相关活动只能以线上方式进行,走访参观、实地考察等形式的活动处于停滞状态,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互动性较弱,奖学金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4.奖学金生与中国学生交流的频率较低。调查发现,2017、2018级奖学金生对学校、集美、厦门乃至中国的了解较为深入,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但2019、2020级奖学金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较少。
  四、做好奖学金生教育培养工作的路径
  1.做好奖学金生的健康管理工作。院校联盟应关注奖学金生的健康情况,督促学生坚持每日健康打卡和报告制度,通过学生信息系统比对、学院排查、定位打卡等途径,全覆盖排查奖学金生情况,动态更新“一对一”工作台账。
  2.做好帮扶工作。院校联盟要关注奖学金生学习情况,对于学习不适应,成绩较差的学生,纳入“学长”计划,安排高年级学长线上进行“一对一”重点帮扶,确保奖学金生安心学习、顺利毕业。
  3.加强“嘉庚精神”教育。联盟院校要建立奖学金生“嘉庚精神”教育工作队伍,统筹谋划奖学金生的“嘉庚精神”教育,促进教育活动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4.加强奖学金生同辈交流。联盟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奖学金生与中国学生交流,降低奖学金生的陌生感,增强他们学习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信心和勇气。
  5.树立优秀典型。联盟院校要选拔树立在学术科研、科技创新、社团工作、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领人。
  (作者系华侨大学外国留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工委课题“嘉庚精神服务海外华裔新生代工作研究——以厦门7校陈嘉庚奖学金生教育培养为例”[JAT21049]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