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以育人为本导向的课程实施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创新基于数字化的教研协同机制,以教研范式的变革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可持续改进,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5月31日下午,由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慕课发展中心、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强师提质·群智共生:推动跨域协同新时代教研论坛”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系2023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系列精彩活动之一。
论坛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研究室主任张艳玲主持。张艳玲提到,教研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独特经验和优良传统,始终在教师的教学改进和专业发展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当中重要的专业支撑力量。数字化背景下,互联网协同教研已成为区域和学校开展新型教研的重要途径。推动混合教研、合作教研逐步转向情景式、实证性的和伴生性的教研模式。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研究室主任 张艳玲
赵伟鹏:发挥平台优势,连接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深化推动“互联网+教研”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赵伟鹏出席论坛并作致辞发言。他认为,政产学研用协同的“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改变了现有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创新教师培训理念等方式,构建了多维立体化教师专业社群。作为区属国有平台,中心将进一步连接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深化推动“互联网+教研”,以平台聚力、协同融合、价值赋能为工作机制,以教师成长需求为导向,以网络化平台化为途径,以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支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 赵伟鹏
主题演讲
洞察互联网协同教研发展趋势
曹培杰:教育与科技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教育与科技之间存在一场持续不懈的竞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以《智能时代的课堂转型与未来教师成长》为题,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成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曹培杰所长认为,教育的兴起与领先往往是强国崛起的先导,每一次世界强国的更迭背后都是教育中心的转移。新技术将会塑造新的教育形态,重构教育教学的流程。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资源精准推送,赋能教学流程再造,打破班级、年级、学科的界限,形成灵活弹性的教学组织形态。未来教师将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和“联结世界的策划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曹培杰
李玉顺:素养导向的课堂现代性发展需求加速教师专业支撑服务时代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顺以《“互联网+教研”的新范式——走向研培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为题演讲。他指出,“互联网+”赋能区域教育新基建公益行动发展的内生力量来自教师实践场域的真实需求,以及素养导向的全场景全过程育人的深刻性挑战。已经历了从启动探索到规模拓展与运行验证,进而发展到深度赋能推进发展的新阶段,服务全国56个参与区域的教研员及优秀骨干,并通过“31网络研修共同体”探索群智协同、跨域共享卓越教师成长新范式。李玉顺教授认为互联网教研是多域协同创新、研训一体的新模式,为教师提供全场景、沉浸式、伴生性研修活动,推动教师利用数据赋能走向精准教学,加速课堂教学变革实证转型,创新出面向互联网的教师研修新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 李玉顺
论坛举行了“互联网+”赋能区域教育新基建公益共同体-“31网络研修共同体”学科专家聘任仪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燕玲受聘为“31网络研修共同体”初中语文学科专家。张燕玲教授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角度谈到,语文教育需要通过课题的方式长期深入地对某一项主题得出令人信服的实践性数据和成果,这需要从“课例-研讨-论文-课题”全方位地让教师在研修过程中得以成长发展。
主题分享
聚焦区域教研创新案例
主题分享环节邀请了北京市、山西省运城市、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等区域代表从省、市、县(区)等三个不同层级的教研体系介绍了区域在互联网协同教研领域做出的探索与尝试。
詹伟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詹伟华以《聚焦优质均衡发展,以教师研修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作主题分享。詹伟华主任从教研的发展脉络、新时代教研的新任务、教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教研发展展望等维度详细介绍了我国教研制度的演变发展以及北京各区在教师网络研修上做出的实践经验。詹主任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数字时代教师应有以下价值追求:突出学生发展、转变教学方式、创生内在动机、支持创造提升、促进因材施教。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詹伟华
李彩娟:跨区网络教研打破了地理分割、拆除了校际围墙
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山西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彩娟以《新课标下的“互联网+教研”新生态构建》为题介绍了运城市作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在互联网协同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运城市教育局通过对话前言、开设专栏、网络研训、区域试点、适时推进等六方面有效推动了运城市教师研修集群的建设与发展。李彩娟主任表示,跨区网络教研打破了地理分割、拆除了校际围墙,为教师交流提供了便利,市县校三级教研人员通过云端相遇,提高了教师教研效益。
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山西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李彩娟
赵海涛:打造专业化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全面促进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赵海涛作了题为《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赋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题报告。开平区积极探索以教育信息化赋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建立了基于双师云课堂的“1+1”教师研修共同体、基于名师课堂的“1+N”教师研修共同体、基于名校网络课堂的“N+X”教师研修共同体以及基于项目的跨域共生研修实践共同体,有力推动区域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 赵海涛
宋萑: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最核心是身份的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宋萑对北京、运城及唐山市开平区的案例作点评指导。宋萑教授认为区域教研的根本核心要回到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所思所需。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最核心是身份的转变。未来教研工作的开展可以从活动理论、共同体视角等维度革新发展路径,并基于共同体视角通过社会临场、认知临场以及教学临场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研训共同体。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开展循证教研,把对课例的研究、反思和实践构建成完整的循环,通过证据的方式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并且收集数据,最终再反哺到证据中。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宋萑
案例分享
从企业侧看待技术如何助推教师教研
案例分享环节,翼鸥教育与博雅云课堂分享了企业在数字教研领域的产品创新与实践。
李连华:教研最核心的是好课研磨,好课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场
翼鸥教育研究院院长李连华以《搭建网络场景,赋能数字化教研》为题介绍了翼鸥教育在数字化教研上做出的服务和探索。李连华院长推荐国内一流实践经验,认为教研最核心的是好课研磨。好课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场,要用“课例+主题”的形式来聚焦教学的真实问题。课例解决的是实践的承载问题,主题解决的是理论体系化的设计问题。数字化教研的实践体现在三个层面:教研环境、通道和工具的数字化;数字化要成为教研的内容和对象;数字化与教研交融。
翼鸥教育研究院院长 李连华
朱红梅:引导教师学会使用AI工具,培养教师和学生的AI底层思维能力
博雅云课堂创始人朱红梅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AI数字课程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分享。朱红梅认为,数字课程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变革教师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素质素养,帮助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博雅云课堂开发系列主题性AI数字课程,引导教师学会使用AI工具,培养教师和学生的AI底层思维能力,基于自主研发的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朱红梅女士提到,博雅云课堂搭建了开源AI教师研修社区推动教师借助互联网进行协同研修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博雅云课堂创始人 朱红梅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