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创新周丨聚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数字化进程
2022-08-26 09:57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作者: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为积极回应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工作部署,聚焦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在第八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联合举办“融合 赋能 创生”—— 教育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论坛”。本次论坛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数字化进程”、“数据融合推进智慧教育新发展”和“健全服务机制,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三个分论坛构成,邀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校专家学者、一线实践型专家、互联网教育行业平台等从多元视角开展对话。

  8月16日上午,“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数字化进程”分论坛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通过央视频、海淀网、海淀政府网等渠道直播,全国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中小学校长和一线教师线上参与直播互动,累计近30万人次观看本次论坛。

  论坛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研究室主任张艳玲主持。张艳玲主任在介绍本场论坛主旨时讲到,从2012-2021,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已全部实现。至此,义务教育工作重心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当前,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驱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因此,本场论坛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数字化进程”为主题,围绕“数字化转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和“互联网教研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两个核心话题深入探讨。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研究室主任 张艳玲

嘉宾致辞:构建更具活动的教育生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晨应邀在论坛上致辞。王晨认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背景下,要促进教育与数字信息环境相适应,推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各领域改革,构建更加多样、更具活力的教育生态,推进线上、线下教育相互融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全部活动过程。当前,教育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包含着教育发展双重性的逻辑,一是真正以“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原则加速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进程,释放技术赋能教育的正向积极作用,二是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同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坚持适变应变与共同发展的教育观,提高数字化与绿色转型能力。


图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 王晨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海淀区政府支持打造的国内首家“互联网+教育”生态园区,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的成长与发展见证了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走到2.0时代,从教育信息化技术、平台、场景的搭建走向应用的普及,走向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双减”政策双重驱动下,教育生态将进一步呈现教育资源泛在化、教育供给社会化、教育服务个性化等特点。今后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将更加深入广泛地链接社会和行业内优质资源,实现与政府、高校院所和学校协同联动,努力打造合作共赢的未来教育新生态平台,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 杨丹

主题演讲: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动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学与装备信息化处处长张权以《建设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建设背景、建设原则、资源建设、功能效用、应用成效等方面介绍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起到的动力作用。张权谈到,建设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坚持三项原则,一是需求牵引,统筹考虑学生、教师、家长或其他使用对象的需求;二是坚持全面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质量标准,提高德智体美劳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坚持共建共享,注重整体设计、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目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10个一级栏目53个二级栏目。平台自3月28日上线至7月底累计浏览量36.7亿,日均浏览量2900万。平台覆盖了自主学习、教师备课、双师课堂、作业活动、答疑辅导、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校交流、区域管理等九个应用场景,平台资源30682条,90%以上资源被用户点赞收藏。未来国家将从持续丰富平台资源、不断拓展平台功能、大力推动平台应用等三方面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变革教育模式,助力教育现代化,使平台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支撑师生成长、赢得社会赞誉的平台。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学与装备信息化处处长 张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INRULED,UNESCO)执行主任曾晓东以《“后脱贫时代”农村教育帮扶的专业化: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为例》为主题进行讲座。曾晓东教授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作为教育供给的基础单元的地位更为凸显,成为中国基础教育体系的最末端,完全依赖上级转移支付的县域生态仍需要第三次分配的帮扶和援助。以NGO为代表的公益性组织开始关注受援助方多样化、场景化的需求,从最初的资源给予、技术输出开始走向精耕细作的项目管理,从大范围的资源动向走向纵向的长链条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INRULED,UNESCO)执行主任 曾晓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李玉顺以《探索教研模式创新,打造国家级“互联网+教研”平台》为题作了演讲。李玉顺教授阐述了我国传统教研体系的变化和网络教研发展的进程,他认为“三个课堂”加速了“互联网+教研”的成长,将传统教研延伸到跨校的网络教研以及名校网络环境下的开放性教研,互联网化的教研形态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实践。他提到,当前课堂正走向深层次系统性变革阶段,这种变革不仅局限于各个学校、各个区域,而是更广泛的区域凝聚、共生。“互联网+教研”会更加广泛提升师生数字化能力,推动混合教研、实证教研、合作教研发展,并进一步走向情景化、伴生性及自下而上生成性的教研。他详细介绍了“互联网+”教育新基建公益行动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该公益行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和浙江省网易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的开放性教研服务平台,助力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发挥北京及全国优质专家资源、教学名师作用,引领互联网教育创新当下进程。


图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 李玉顺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旭东以《基于“三个课堂”的互联网教研模式建构与实践》为题,介绍了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下的教师教研模式建构。郑旭东教授指出,当前教研存在三大问题,即脱离了教学搞教研、脱离了真实的教学搞教研、教研员只评课不上课。教研员的教学培训、学生评价等传统教学方式改革应与“三个课堂”应用指向内在一致。他围绕人工智能与“三个课堂”融合创新应用,通过专递课堂典型案例分析,重点阐述了智能设备、智能学科工具、自适应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学业成就改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校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旭东

  希沃软件平台高级总监郭潇以《小数据助力教师发展》为主题进行演讲。他结合《希沃教师用户职业发展现状报告》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郭潇提到,希沃专注于教师、教室、教学“三教”,力图利用小数据服务于教学研管评等细分教学场景,聚焦教师的核心诉求,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教学问题,以工具的方式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最终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希沃持续关注教师教学细分场景中的小数据,通过构建软硬教学信息化环境,全面提升教研学评管等核心场景的线上化率,基于数据分析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希沃软件平台高级总监 郭潇

圆桌对话: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新范式

  本次论坛设置了以《“互联网+教研”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范式》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林君芬,德州市庆云县教体局教育信息化研究室主任吕莉,赣州经开区社会事务管理局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刘小东,洋葱学园执行总裁王斌参与研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顺教授担任了圆桌对话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威认为“互联网+教研”要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要从外部需求变为内部需求、从盲目性到计划性、从低效到高效。要把学习互联网思维和应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从教研目标、教研定位、教研主体、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研究,建立迈向互联网的开放性教研文化。教研员一方面要了解一线教师需求,另一方面要与研究院所、专家学者进行开放性合作,特别要是跟互联网相关企业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教师在教学当中的真问题和学生在学习中的真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威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指出当下互联网教研面临的三个问题,即有资源不共享、有共享不适切、有数据不融通。罗清红介绍了共享教育的“七朵云”模式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的成都案例,并通过数据挖掘呈现成都市“互联网+教研”的成效。他认为共享教育要求在供给侧淬炼出优质资源,生成为数字资源通过云端来满足需求侧的需要,构建良性的生态,促进教育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成为主力军。学生要上岸,老师要下海,要以教研促进教师能力的成长。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罗清红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林君芬认为“互联网+教研”需要把新课程和数字化两个维度统筹起来考虑,要考虑技术向课程、教学、评价、空间全要素、全过程融入对教师的能力及其发展方式的挑战。林君芬分享了深圳市龙华区面向教育改革和科技进步双重挑战提出的未来教师“五个角色”框架——即课程架构师(教师要有课程领导力)、学习设计师(教师要转变立场)、数据分析师(教师要具备洞察力)、学科融合导师(教师要有跨学科能力)、技术应用名师(教师要善用技术)。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 林君芬

  赣州经开区社会事务管理局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刘小东分享了赣州经开区应用“三个课堂”的成效。赣州经开区建构了“0+N”模式常态化开展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的专递课堂。为缩小城乡教师间的专业差距,经开区将名师专递课堂纳入学校校本教研当中,搭建校际间网络教学与教研的网络环境和平台,从校本教研拓展到跨校教研、区域教研等三级教研,同时和高校联动结对子,形成了本地特色的新型网络化教研体系。


赣州经开区社会事务管理局教育信息中心主任 刘小东

  德州市庆云县教体局教育信息化研究室主任吕莉分享了庆云县“OMO跨区域智慧融合教研”模式,形成了AI+OMO跨空间教学研讨、OMO师徒带教、OMO集体备课、智慧巡课等工作机制,这其中包括层次化的技术服务团队、多部门合作的协同问题解决机制、线上线下融合区域大教研、督导联动、常态观课等,助力教师应用能力有效发展。吕莉表示,庆云县“互联网+教研”取得育人新成效,学业成绩区域整体提升,城乡差距日益缩小。


德州市庆云县教体局教育信息化研究室主任 吕莉

  洋葱学园执行总裁王斌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靠教师驱动,洋葱学园的教学产品基于产品驱动、人机交互、个性化学习体系形成了学习闭环,希望借助智能助教解决方案,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教师,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做到深度常态化融合。从资源提供到应用服务,洋葱学园基于TPACK模型研发了学科内容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师研修课程,帮助教师更好把信息技术常态化融合进教育教学当中。

洋葱学园执行总裁 王斌

  李玉顺教授总结道,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需要专业化的支撑力量。这种专业性的力量不仅需要自上而下视角,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服务伴行,通过各位专家的对话,让教育管理者、教研员、一线教师真正感受到“互联网+教研”教研模式创新正从目标与内容、体系与机制、技术与工具、效益与效果等方面赋予现代教研体系发展新的动能,进而给予千万中小学教师伴生性的成长力量。

图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