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内蒙古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4-02-18 14:11
内蒙古大学
作者:

  内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学校于1962年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高校(“一省一校”),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现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另有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重点研究平台;4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西部卓越基层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秉承“求真务实”校训精神,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优良传统,扎根北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己任,深耕内涵、开放竞争、突出特色,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5个,分属11个学科门类,其中哲学1个、经济学4个、法学8个、教育学1个、文学10个、历史学3个、理学12个、工学23个、农学1个、管理学15个、艺术学7个。本学年有在校生的专业为72个。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584人(不含满洲里学院,下同),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143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441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4944人,全日制普通高职学生530人,预科生190人,留学生336人(其中本科生231人、硕士研究生51人、博士研究生54人),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60.79%。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3年,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按照3个大类和61个专业进行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 28 个,文科招生省份 24 个。学校计划招生 4010 人,实际录取 3993 人,实际报到3970 人,报到率99.42%;其中区外录取1220人,区内录取2773人,区外生源占30.55%;民族学生1189人,占29.78%。

  学校在各省第一志愿投档率均为100%。自治区内普通文科平均分超出本科一批控制线58.90分,普通理科平均分超出本科一批控制线84.67分,蒙授文科平均分超出本科一批控制线26.57分,蒙授理科平均分超出本科一批控制线80.55分;区内考生第一志愿专业录取率100%。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 师资队伍建设举措和成效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2023年制定了全新的《内蒙古大学青年学术人才引进办法(试行)》,分学科制定人才引进标准和相关待遇,积极主动面向全球延揽高端人才,高质量壮大师资队伍规模。制定《内蒙古大学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博士后人才待遇。完善青年学术人才培育机制,建立起青年学术人才晋升为“骏马计划”岗位人才的通路。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实施二级学院人才引育目标责任制,优化人才引进流程,缩短人才引进周期。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按照岗位和学科细化职称评审分类,制定实施《内蒙古大学分学科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科研业绩标准(试行版)》,突出考察教书育人成效及科研业绩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力。进一步完善绩效分配制度,构建起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并存的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制定实施《内蒙古大学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扎实有序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建立师德承诺制度,组织新入职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并纳入师德档案,将思想政治和师德要求列入聘用合同,组织开展师德年度专项考核,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纳入二级学院的年度考核指标和校内巡察内容,建立师德违规查处通报和报告制度,严格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健康保健、子女入学、解决配偶工作等保障机制。

  学校高端人才引育取得新突破,以双聘形式引进了3名院士,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获得“草原英才”拔尖领军人才1人、常规领军人才3人、青年领军人才6人、高层次培养人才13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个。目前已引进院士、杰青、“四青”人才担任学院院长、研究院院长等。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实现由“聚集优秀博士”向“引育高端人才”的转变。

  2. 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34人、外聘教师301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584.5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 1:4.76。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766人(其中正高级313人、副高级453人),占53.42%;讲师及其他中级教师654人,占45.61%。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1363人,占95.05%(具有博士学位的1155人,占75.47%)。年龄结构方面,35岁及以下的教师356人,占24.83%;36-45岁的教师547人,占38.15%;46—55岁以上的教师369人,占25.73%。学缘结构方面,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1052人,占73.36%。有双师双能型教师152人,占10.60%。

  3. 生师比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34人、外聘教师301人,折合教师总数1584.5人,折合在校生总数31593.9人,生师比为19.94:1。

  4. 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学校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实施《内蒙古大学关于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2022—2023学年,应当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授309人,实际授课299人,占96.77%;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543门,占课程总门数的22.99%;其中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517门,占课程总门数的 21.89%;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的教授145人、242人次。

  (二)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优先保障教育教学工作,加大经费投入,规范经费管理,全力保障教学运行,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开展。2022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3408.03万元,生均2280.54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2627.19万元,生均1758.02元;本科实验经费70.46万元,生均47.15元;本科实习经费70.24万元,生均47.00元。

  (三)教学设施建设及应用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1495694.33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60.84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71751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85945平方米(其中智慧教室面积329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12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122513平方米,生均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4.98平方米。有体育教学场馆132个,其中体育馆2个,训练中心1个,标准化操场2个。运动场面积70758平方米,体育馆面积24008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92656平方米,学生食堂面积27874平方米。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3522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3404个。图书馆新增纸质图书50790册,拥有纸质图书367.91万册,生均纸质图书116.45册;拥有电子图书111.67万册、电子期刊6.11万册,学位论文1328.48万册,音视频6.05万小时。图书资源总量达61.32万册,生均图书194.08册。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4.54万本次,图书馆电子资源访问量1560万次,下载量3823.7GB。学校年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508.32万元,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资产总值14.33 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54万元。

  学校建成覆盖两个校区的校园网络,主干网络带宽40G,出口带宽22G,其中IPv6带宽1G,实现教学楼宇无线网络全覆盖。开展云平台扩容工作,CPU计算能力增加到4342核,内存增加到近19.4T,外存增加到332.82T,基本满足目前学校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增购WAF、网络探针,开展网络安全维保工作,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升。积极推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规模

  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和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制定《内蒙古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需求驱动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调整优化本科专业结构。2023年在招本科专业63个(含大类招生专业3个),生物工程、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4个专业停招,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物医学工程2个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组织考古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与新媒体、物流管理、车辆工程、古典文献学、纪检监察、PPE(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等 8 个已获批、无首届毕业生专业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权;申请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建造2个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文理科专业招生规模,本科招生规模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稳定基础文科招生规模,适当调减其他文科招生规模,稳步提升基础理科及其他理工科招生规模。

  2. 提升本科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按照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四新”专业建设等系列文件要求,制定实施《内蒙古大学新文科建设指导意见》《内蒙古大学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强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点加强新工科建设,不断深化新文科建设,积极探索交叉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本科专业建设质量。组织教育部新农科项目、新文科项目中期检查,完成第二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结题验收,签署“东北三省一区新医科教育联盟交流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四新”建设走深走实。

  制定实施《内蒙古大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求真学院(书院)建设,加强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建设,积极参加生物科学领域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各项工作。组织11个专业申报自治区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培育建设项目。完成2020年度获批的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成效评估自查工作。

  3. 开展专业认证工作

  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接受并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二)课程建设

  1. 切实加强本科课程质量建设

  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制订《内蒙古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持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其中线上一流课程4门、线下一流课程3门,使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达到16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达到60门。推进公共艺术课程建设,2 门课程入选 2022 年自治区高校美育公共艺术教育培育课程。2022—2023学年,46门、66门次课程开展教学模式改革,65门、147门次课程参加混合式教学改革。持续丰富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与相关网络教学平台继续合作,选开国家安全教育通识教育必修课、美育和四史类通识教育选修课。

  积极推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制定《内蒙古大学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工作计划》,推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22 门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推荐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学平台“大学书记校长大课堂”专题课程资源、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教学资源9个。入选首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疫情期间组织 25 位教师参与教育部虚拟教研室教学合作。召开“慕课西行”线上研讨会,成功推动 3 门课程对接中南大学、新疆农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开展慕课西行同步课堂。慕课《网络传播与全媒体技术》上线学习强国,课程《Microbiology》在印度尼西亚国家慕课平台上线。学校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1项,2022年获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28万,支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

  2. 持续推动思政课课程群建设

  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持续推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增设3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调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3学分,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将思政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分配,严格落实本科2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成立“内蒙古大学思政课实践创新中心”,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荐“内蒙古红色文化数字仿真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申报第二批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2022—2023学年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堂155个,开设“四史”类通识教育选修课11门。

  3. 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学校全面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实施《内蒙古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重点推动2门国家级、4门自治区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积极筹建“内蒙古自治区课程思政协同教育中心教研平台”,以点带面提高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示范学院建设水平,评选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47项、示范学院建设项目3项。印发《关于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确保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在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组织参加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任课教师培训、全区高校“润德启智——课程思政大讲堂”两期教师培训,参与教师77人次。组织教师参加第二届全区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课程思政案例《内蒙古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虚拟在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应用课程改革创新案例库”。

  (三)教材建设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关于教材工作的相关精神和要求,成立学校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教材审核专家委员会,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教材管理体制,形成系统完备的规章和科学规范的机制。召开2022年全校教材工作会议,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校教材工作有机融入、有效结合。坚持“凡选必审”,全面加强教材审核、选用工作,组织开展对1637门(1903门次)课程的1184种教材进行选用备案。推动优质教材选用与建设,积极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2022—2023学年有200门课程选用“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率达100%。统筹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教学工作,全面推开《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版本系列教材的融合与使用。

  (四)课堂教学

  学校注重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牢固树立教师是所授课程教学质量和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责任人观念,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设置主讲教师资质条件,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规范课堂教学管理,明确课堂教学纪律规范,加强教师调停课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22—2023学年,学校开设课程2362门、5462门次,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76门、1586门次;通识教育选修课189门、422门次;专业核心课655门、1057门次;专业类基础课349门、772门次;专业方向课907门、1261门次;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84门、237门次;民族预科班课程22门、43门次;辅修学士学位课程80门、84门次。开设理论课教学课堂4862个,其中在线理论课堂121个(通识教育选修课99个、通识教育必修课22个),线下理论课堂4741个。

  2022年秋季学期,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线上教学和学生返乡的影响,先后制定《关于继续开展线上教学的通知》《关于做好 2022 年秋季学期本科课程期末考试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居家线上教学和期末考试工作的通知》等方案,联合智慧树、超星、学堂在线、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等国内知名线上教学平台为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提供服务,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辅助功能,开展上课签到、随机提问、线上测试等教学互动,鼓励教师将课程直播、录制回放、推荐观看优秀MOOC资源和集中答疑解惑等纳入教学环节,确保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实质等效,多措并举保障疫情期间本科教学平稳高效运行。期末考试前组织任课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及时答疑解惑,调整结课后自主复习时间,保障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联合超星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开展综合教考一体化平台培训,顺利完成期末线上考试工作。

  (五)实践教学

  学校不断完善“一条主线、两种途径、三个层次、四类平台、五项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即以贯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线,以课内与课外相互衔接、校内与校外相互补充为途径,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和创新实践训练为层次,以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为内容。

  一是加强本科实验室建设和安全管理。2022年,投入1000.94万元改扩建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本科教学实验室和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硬件、嵌入式系统及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室,新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投入165万元用于实践教学运行补充经费。制定出台了《内蒙古大学实验室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制度》等7项管理制度,进行校级本科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专项检查5次。严格落实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启用“实验室安全立体化监管平台”,不断提高学校的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宣传,组织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和校级实验室安全培训2次,参加培训达800余人次,做到实验室安全培训全覆盖。

  二是强化实验实习课程管理。2022—2023 学年开设各种本科生实验课程434门,其中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170门,课内含实验项目的课程264门。开设实验项目2038项,开出率为100%,其中验证性、演示性实验612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1389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占开设实验项目的68.16%。承担实验教学315629人次数,完成实验教学1993128人时数。

  三是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全流程管理。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切实加强选题、开题、研究、撰写、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责任。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制度和论文盲审制度,继续使用中国知网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100%检测,检测毕业论文4153篇,通过率99.88%;随机抽取335篇论文参加校外专家盲审,并增加校外同行专家评议环节,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坚持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制度,2023年评选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05篇。

  四是加强校外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168个。2022—2023学年共接纳学生2690人次。

  (六)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2023年投入经费346.7万元,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89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2项,获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9项,参与学生1573人,本科生覆盖率达到44.41%。入选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4项。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29.9万元,评出项目团队76个、学生515人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举办创新创业专题线上培训13场,举办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分享会19场。在北校区新建成1800多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组织完成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省赛、国赛各项工作。组织107支红色筑梦之旅团队、648名学生赴革命老区、乡村、西部地区开展相关活动,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2项、铜奖5项,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自治区选拔赛金奖8项、银奖17项、铜奖7项、高教主赛道冠军1项和优秀组织奖。

  本科生在国际、国内各类大学生课外重要学术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9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14项(含国家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31项),自治区级奖励283项(含金奖3项、特等奖 5项、一等奖 43 项、二等奖108项、银奖5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获软件著作权5件,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CPCI收录3篇,EI收录1篇。

  (七)合作与交流

  学校与国(境)外的11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师生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生物科学拔尖计划2.0基地24名学生参加新西兰奥克兰大学2023“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3名学生参加“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国际暑期学校和联合野外实习;经济管理学院9名学生参加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暑期访学项目;3名本科生赴国外参加交流学习,其中日本1名,韩国2名;9名本科生赴兰州大学插班学习,接收2名辽宁工业大学本科生插班学习。

  (八)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校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持续推进各级各类本科课程改革项目建设,拨付513.5万元用于各级各类本科课程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建设期满的各类校级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1141项集中结项,其中328项评审认定结果为“优秀”;立项培育15个专业类、14个课程类、6个实践类校级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积极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获批自治区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8 项,其中重点项目 6 项;获批自治区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6项;获批2022年度教育考试招生研究专项立项1项;推荐 7 个项目申报 2022 年度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组织教学成果奖评选推荐工作,2022年获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6 项、二等奖 7 项、三等奖 4 项,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6项、二等奖24项,切实发挥优秀成果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大赛,获第三届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自治区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4 项;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设计之星奖 2 项、优胜奖 1 项。完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立项校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25门项、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挖掘与培育实践教学课题14项,2022年获批立项23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获批首批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全面审视各专业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修订形成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的立德树人导向更加鲜明、人才培养定位更加明确、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更加强化、“四新”领域改革更加有形、科教产教融合更加突出、学生个性化教育更加有力。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学校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和规范性等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厘清课程之间先修后续等内在联系,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专业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综合性实践等5个类别构成。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突出学科专业和课程交叉融合,开设跨学科专业方向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实施思政铸魂育人工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和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持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工作体系和评价体系,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系统科学、层次递进、贯通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实施五育并举铸魂计划,全面推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二是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基本教学制度,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将本科教学纳入教师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把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过程、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内外教改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

  (三)强化第二课堂育人

  学校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自主发展动力,严格落实《内蒙古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暂行管理办法》,注重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学术视野、发展自身潜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持续完善优化第二课堂信息系统,丰富数据管理后台信息,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多样化、全面化、精准化记录,通过数据分析能够为学校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内容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2022—2023学年,顺利开展各类主题鲜明、健康有益、引领思想的线上线下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内容,繁荣校园文化。开展各类型第二课堂活动2200项,参与85967人次,其中学术创新类427项、参与17888人次,美育体育类999项、参与31243人次,思政教育类442项、参与24812人次,公益实践类332项、参与12024人次。

  (四)加强学风建设管理

  学校贯彻落实《内蒙古大学党委关于加强学风校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保障体系,营造环境氛围,培育优良学风。一是抓顶层设计,学校成立学风校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二是抓思想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及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制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月一主题”工作方案,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三是抓制度落实,落实《内蒙古大学学生管理规定》,严格课堂教学制度,强化课堂教学工作责任制,严格课堂纪律管理,规范日常行为。四是抓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建设,构建“班团一体化”模式,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和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提升管理水平。五是抓典型宣传,通过易班网和“内大学工”微信公众号搭建“三优一好”学生风采展示专栏、考研、推免学生事迹专栏,充分发挥学生中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健全完善学风建设的评价激励机制,发挥引领作用。六是抓氛围营造,充分利用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学风建设成果,开设“学风校风建设”专栏,促进风气转变。

  (五) 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2023年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平台上优质数字学习资源,结合各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实际情况,对学校122名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引导和帮助新入职教师树立正确政治方向,深入了解高等教育形势政策、掌握教学科研基本规范、夯实教学基本功底;开展寒假研修1327人,暑期研修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1520人,通过“内蒙古大学教师在线学习中心”培训教师1300余人。举办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系列培训活动,分批邀请校外教学名师、教学研究专家到校讲座和研讨座谈,参加教师1100 余人次。

  充分发挥各类专家组织作用。2022 年推荐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专家10 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7 个、全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2人、自治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1人、全区大中小学校美育实践交流展示活动评委专家5人,入选自治区基础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库3人。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坚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前沿地位,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构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把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作为学校重大战略和改革任务,形成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的本科教育机制和氛围。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长经常性研究本科教育工作,确定本科教育基本方针、发展路径和重要举措,加强优质教育资源有效集成和配置,切实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放在优先发展地位,把本科教育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教学经费、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精力投入等优先保障本科教学,领导精力、经费安排、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和工作评价等都体现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二)严格教学过程管理

  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规范教师资格申请认定程序,确保授课教师具有教师资格。严格把控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将思想政治和师德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建立师德承诺制度。严格把控外聘教师资格条件,继续落实《外聘教师讲授本科生课程管理办法》,对100名外聘(兼职)教师进行了备案审批。

  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要求,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实施本科毕业论文全部查重和按比例抽检外审制度,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加强学生学业预警管理,2022—2023 学年对学业未达到规定的31名本科生进行退学试读警示,对32名本科生进行留级限读警示,对108 名本科生进行跟班限读警示。组织做好学业帮扶工作,建立精准帮扶机制,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对预警学生的指导、帮扶和跟踪管理,同时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加强并不断完善由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教学督导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坚持持续改进和有效运行,切实保障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是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巡考制度。2022—2023学年,学校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听课884门次;学校领导巡考 39人次,处级干部和学院领导巡考2708场次。

  二是加强日常教学检查与督导。教学检查贯穿学年始终,坚持每学期三次常规教学检查,学期初重在新学期教学秩序稳定,学期中关注教学侧重点进行专项检查,学期末重在期末考试工作。2022—2023学年督导听课231门次,对学院期末考试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安排情况进行了检查,对期末考试考场全部进行了巡查,撰写和发布《教学督导报告》5期,督促学校有关部门、相关学院、教师及时整改、解决问题或弥补不足。

  三是持续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利用麦可思教学质量评价平台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全过程评价,逐步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教与学”的评价。2022—2023学年期中、期末评价教师4717、4514人次,参评学生183281、177501人次。对评估得分较低、学生意见较大的教师,要求学院开展“教学帮扶”,帮助教师分析原因、改进教学。

  四是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改进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加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健全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和学业帮扶机制。

  (四)分析利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数据的应用,定期采集和持续更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为本科人才培养问题诊断、发展引导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严格组织开展《高等教育基层教育统计报表》《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系统》以及其他高等教育相关统计报表的填报工作,对影响学校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核心指标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形成了《内蒙古大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对照同类院校常模指标和本科教育教学数字“画像”,对处于底端的指标和即将突破预警标准的指标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2022年对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开展客观衡量与评价,通过指标数据的变化规律与数据的对比差异来反映建设点的办学现状与特征,为专业建设、改进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习满意度

  2022 届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占99.00%,愿意推荐母校的占86%。

  (二)本科生毕业率

  2023年应毕业本科生3426名,准予毕业3354名,毕业率97.90%;授予学士学位3340名,学士学位授予率99.58%(不含2022年冬季毕业本科生14人,其中授予学士学位14人)。授予辅修学士学位195人。

  (三)大学英语过级率

  除外语类专业、蒙古语授课专业、艺术类专业外,2023届有毕业生2599人,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有2319人,通过率89.22%;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153人,通过率44.36%。

  (四)攻读研究生

  2023届毕业生中有965人攻读硕士研究生(含出国留学65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489人(含研究生支教团8人),各专业平均升研率27.53%,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平均升研率56.93%,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基地)升研率60.53%,数理基础科学(基地,物理学)升研率58.62%,生物科学(基地)升研率55.56%,数理基础科学(数理基地、数学)升研率55.17%,生物技术(基地)升研率54.76%。升入“双一流”高校、“双一流”专业、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849人,国外高校65人。

  (五)毕业生就业

  2023届本科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较往年稳中有升,主要去向包括:研究生升学965人(含出国留学65人),占毕业生数的28.73%;企业就业656人,占毕业生数的19.53%;政府机关、事业单位467人,占毕业生数的13.90%。

  (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学校2022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6%,其中 49%的用人单位表示对本校毕业生非常满意,34%的用人单位表示对本校毕业生比较满意。用人单位需求较多的岗位类型为专业技术岗(53%)、管理岗(34%)、营销岗(28%)、专业支持岗(24%)等。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措施

  (一)存在问题

  对本科教学的资金和资源持续投入不足,学科专业规模与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体量偏小、生师比过高,教师投入并创新教学的内在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有组织的教学改革还需加强,缺少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教学成果奖等标志性教学成果,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高,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下一步工作方向

  1.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三位一体”改革,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革命,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机制。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高质量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多学科融合、产教融合、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核心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增加课程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打造一批“金课”。强化数字赋能,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的教学新范式。

  2.严格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要求,合理提高学生的学业难度,提升课程高阶性和挑战度,拓展课程的深度和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式,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加强课堂参与度考查,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3.加强本科教学资源投入保障。加大本科教学资源投入和经费支持力度,保障本科教学经费、社会实践经费的持续增加。分期分批支持本科教学研究改革建设项目立项建设,设立本科教学专项经费支持实施“名师邀约计划”“核心课程责任教授制度”“卓越教学奖”等项目以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学督导队伍建设。

  4.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保障体系。建立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和学校内部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全领域多维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保障体系,健全教学督导工作制度,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健全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和学业帮扶机制。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强化本科教育教学持续改进机制,构建“评估—反馈—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闭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