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深刻论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责任使命、功能价值等重要内容,揭示了文化建设的使命、目标和实现路径,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全面理解和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运用辩证分析法深入把握其内在特质,充分认识这一思想体系在“根”与“魂”、“古”与“今”、“正”与“新”、“体”与“用”方面的辩证思维。
一、在坚持“根”与“魂”的辩证统一中形成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新认识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在全方位继承和多层面践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调“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坚持“根”与“魂”的辩证统一中形成了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新认识,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魂脉者,乃文化之灵魂和命脉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之“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深刻阐明人类文化生成的基础、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主要特征、功能,由此建构起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重大时代课题,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新篇。
根脉者,乃文化之根本和血脉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沉积下来的智慧结晶与精神标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根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引领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土壤和精神力量。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固其魂。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既没有丢掉科学理论的老祖宗,也没有丢掉民族文化的老祖宗,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与融合中,“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生动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魂脉”的坚守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持守。
二、在坚持“古”与“今”的辩证统一中形成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新理念
溯源最深沉的历史,才能开启最长远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对古代文明和治理智慧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古”与“今”辩证统一思维的全面把握和深刻运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尊古而不泥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和优秀特质的灿烂文化。其内在的突出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坚定道出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正鉴于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是要求“食古不化”地简单复兴传统文化,更不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替代马克思主义,而是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需求,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行道路及根本方向。
创新而不忘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基础上,科学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中形成发展的,是引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思想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使传统文化在回应时代命题中焕发蓬勃生机活力,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根基。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的文化理论,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积淀中汲取精华养分,将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之中,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不断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在推陈出新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展现了其在“古”与“今”的相互统一中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的辩证思维。
三、在坚持“正”与“新”的辩证统一中形成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新思路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一方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的基础上,牢牢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之上;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持“正”与“新”的辩证统一中,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政治魄力,形成了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新思路。
守正不守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守正并不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而是守住本和源、根和魂。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一座从天而降的“飞来峰”,而是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的基础上,立足文化主体性,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创新不忘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创新不是凭空幻想、恣意妄为,而是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品格贯通融合,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没有抛开传统经验而空谈创新,也没有囿于传统、墨守成规,在充分吸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之上,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创新方式方法,在汲取传统工作经验和求新求变的统一中实现了新时代文化工作的守正创新。“正”与“新”的辩证统一,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文化传承发展规律性认识,开辟守正创新、固本开新文化发展新境界的生动彰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显著标识,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四、在坚持“体”与“用”的辩证统一中形成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新方法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思想演进最高处、立足实践奔涌最前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翻开崭新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又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彰显了这一重要思想对“体”与“用”的辩证结合和对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纯熟把握,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实践伟力。
即体而言,用在体。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就是关于文化、文明以及文化建设的本质根据和根本原则。这一思想实现了“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即为“明体”。从思想意识方面的认识论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一系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发展方面的规划和方案,在各地考察各类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并提出一系列要求,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阐明对全球文化、文明发展和交流互鉴的一系列中国立场、中国方案,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逐渐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全面的科学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论的完善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实现了“体”的自我构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即用而言,体在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用”,就是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工作的实践路径、方式方法等。这一思想规定了“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即为“达用”。“明体”不是目的,真正的“明体”是为了达到“致用”。从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论来看,从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到党的二十大从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从今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到今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一系列系统完备、切实可行的战略路径,描绘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实现了“用”的自我主张。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品格和实践方法的生动概括,不仅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体”与“用”的内容,而且还点明了两者之间相互贯通的内在关系。“体”决定“用”,“用”反作用于“体”。文化思想之“体”深刻揭示文化实践之“用”,文化实践之“用”促进文化思想之“体”趋于完善。二者于辩证统一中,照鉴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未来道路。
(作者:王永杰,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上海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