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网络宣传意识形态安全的几点认识
2021-01-23 19:23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变化,网络宣传已成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网络舆论传播受众多、速度快、影响大、覆盖广,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动员力。同时,网络舆论形成与传播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因此,加强党对网络宣传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当然成为网络宣传的重要使命和任务。笔者结合高校宣传工作实际,就新形势下做好网络宣传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是正确处理“一”和“多”的关系。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表达认识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但网络传播格局,存在媒体泛化、新媒强化、受众分化、声音杂化、沟通难化的问题,时而出现错误观点和负面舆情。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一个人都成为“喊话筒”和“自媒体”。“新媒体宣传”“新媒体育人”已经占据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突出位置。高校里面的新媒体平台众多,各式各样的公众号,每天发布海量的信息。一方面丰富了传播内容,拓展了传播路径;另一方面也存在内容雷同、质量不高、管理多头、监管不严的问题。高校应着眼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四力”,落脚“四心”,坚持“一个目标、一把尺子、一个阵地”,实现多平台、多渠道优化结构、错位发展、内容互补、资源共享、协同传播;应统筹“一网一报一端两微”及其他网络平台,构建网络宣传引导新格局,发挥正向聚合效应。

  二是准确把握“上”和“下”的关系。即,网上、网下关系。要实现“两个巩固”,确保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在网络领域占据舆论高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必须把握网络信息短平快杂的特征,必须领会“网络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必须厘清“事”源自何方、“声”来自何处、“音”代表何意,必须把网上的引导、讨论与网下的回应、落实有机的结合起来。网上发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网下而来,也都需要落地解决。唯有网下“春风化雨”,方能网上“风和日丽”。形成“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网上、网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新常态,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实现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做好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网下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是基础中的基础,网上的正确引导和准确处置是关键中的关键。

  三是深刻认识“正”和“负”的关系。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增强网络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结合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态势,创新理念、内容、形式,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由“一对众”转向“互动分享”,采取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努力打造接地气、有品质、有温度、有深度的网络宣传作品。坚持人民立场、群众路线、百姓情怀,实现团结稳定鼓劲。对于网上的负面信息,要敢于亮剑、勇于负责、及时发声、科学发声,强化履职担当。要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性,防控于前、当断于时、总结于后,善于分析负面信息发生的原因,以挖断其根,正确预判其发展趋势,以斩断其脉,深刻总结处置之得失,以杜绝其后。网络宣传是开放的、整体的,不是封闭的、割裂的,那种抓住黑暗、负面不放的报道,是不完全的真实,是偏执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谨慎,防止正面的事情变成负面的事情,防止负面的事情继续恶化,防止以偏概全,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

  作者:刘宝璋 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