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以“双循环”促进我国粮食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09-29 08:47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产,粮食消费规模庞大,粮食流通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相较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粮食物流链网构建相对薄弱,粮食物流标准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备,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有待提升。基于此,积极构建粮食物流链网,推动粮食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粮食物流效率,更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现状

  1.粮食物流需求规模不断增加

  2010年至2018年,我国粮食物流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省内与跨省粮食物流数量均不断增长,其中,省内粮食物流数量占比略高于跨省粮食物流数量占比。以2018年为例,中国粮食物流总量为 5.2亿吨,年增长率为8%,其中,省内粮食物流数量为2.7亿吨,占比51.92%,跨省粮食物流数量为2.5亿吨,占比48.08%。

图1 中国粮食物流数量(2011-2018)

  2.粮食物流方式多元化发展

  我国粮食运输方式包括铁路、水运、公路等,其中,铁路与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2011年至2018年,我国铁路粮食货运量与主要港口粮食吞吐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以2018年为例,国家铁路粮食货运量8450.57万吨,比上年增长8.41%,国家铁路粮食货物周转量1608.1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50%,主要港口粮食吞吐量21138万吨,其中,主要港口粮食出港量7090万吨,进港量14048万吨,万吨级及以上散装粮食泊位为41个。

表1  我国铁路与水运粮食运输情况(2011-2018)

单位:万吨,亿吨公里,个

  3.粮食物流通道节点不断完善

  粮食物流通道是指粮食流入与流出的渠道,包括粮食进出口通道、跨省流入流出通道等,粮食物流节点包括粮食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以及货场、仓库、码头等。现阶段,我国建成了包括东北流出通道等在内的多个核心物流通道,以及一批能够覆盖粮食产销区、具备一定辐射能力与示范作用的物流节点,粮食运输功能、集散功能、衔接功能与管理功能不断增强。以粮食流通通道为例,流出通道方面,东北粮食流出通道每年约有5000万吨的流出量,黄淮海通道与长江中下游通道年流出量约为6000万吨和2400万吨;流入通道方面,华东沿海、华南沿海通道年流入量约为4900万吨,西南通道、西北通道与京津通道年流入量分别约为2900万吨、1800万吨与905万吨。

  二、我国粮食物流发展面临的挑战

  1.粮食物流链网存在盲点

  我国粮食物流系统化运作不强,粮食物流网链布局意识有待提升。一是关键物流节点布局不合理,粮食物流集散中心规模小且分布不均,港口接卸中转能力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各节点衔接性不够。二是国内粮食物流核心通道发展不平衡,如东北流出通道水路外运能力局部过剩,华东、华南沿海流入通道粮食分拨能力有待提升。三是粮食进口通道发展不平衡,部分通道建设相对滞后,如东北地区面向俄罗斯等东北亚通道等,跨境粮食物流通道布局不完善。四是粮食物流主力企业战略性思维不够,物流链部分主体依然将粮食物流单纯地看作是存储、装卸与搬运过程,企业之间各自为营,缺少物流链整体意识。

  2.粮食物流标准化程度不高

  粮食物流包含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和信息应用等多个环节,不同环节、不同主体、不同设备标准不一、衔接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粮食流通效率。一是国内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标准性差,省内省外接卸设施参数不一致、部分粮食运输设施参数不一致等问题影响机械化操作,人工调整与对接增加了物流作业环节,降低了流通效率。二是国际物流运输通道标准不统一,铁路轨距、集装箱尺寸、运输标准等衔接性差。如以铁轨为例,目前世界上有30多种不同的轨距,中国是标准轨距,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是宽轨,越南是窄轨,中国与这些国家通过铁路运输货物时,自然面临转换、装卸不畅等问题,粮食流通成本增加。

  3.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备

  我国粮食物流基础设施陈旧、仓储条件落后、运载设施滞后等问题突出。一是不同环节物流设施功能滞后,如部分地区粮食仓储设施功能不完善,用途部分错配;粮食加工企业物流快速接卸设施配套能力不足;部分港口与铁路之间尚未充分配置专用线,需要通过汽车进行倒运装卸等。二是“四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部分地区粮食仓储、运输、装卸、包装发展不一致,如部分关键物流节点散粮专业接发设施落后,接发能力不足。三是部分物流设施技术配备滞后,如粮食长距离运输过程中可能面临温度、湿度等差异性带来的霉变风险,影响粮食质量安全。四是国际粮食运输通道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连接我国与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公路、铁路、海运等基础设施缺乏、陈旧、老化,高峰期粮食流通拥堵导致粮食运输连续性不足。

  4.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

  我国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粮食物流信息共享能力与互联互通能力不足。一是粮食物流信息终端信息处理能力相对落后,无法实现对运输技术、储存技术、流通加工技术等核心技术的全面监控,粮食流通信息滞后、管理不善等问题突显。二是粮食信息共享平台不完善,共享信息平台使用效率不高。一方面,部分粮食企业等市场主体出于商业机密等考虑,无法实现企业基础信息、收储信息、流通信息、需求信息等信息共享;另一方面,部分信息共享平台出现信息分类不明确、及时性不高、衔接不畅通等问题,平台共享信息质量不高,并没有实现粮食物流资源在信息化基础上的高效配置。

  三、优化我国粮食物流产业的对策

  1.积极构建粮食物流链网,强化物流布局全局意识

  提高粮食物流效率,要强化粮食物流链网构建的全局意识。一是主动嵌入社会整体物流系统,充分利用社会物流网络,加强粮食物流系统专业化设施与社会物流网络通用性设施的协同运作。二是重点完善国内关键粮食物流通道与枢纽节点功能,加快构建高效粮食物流多式联运系统。三是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积极建立粮食物流港口,打造连接国外粮食主产区与国内主销区无缝对接的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四是重视培养具备国际化完整供应链和跨区域一体化运营能力的国际大粮商,有效对接国内八大粮食物流通道,构建更加开放的粮食物流布局。

  2.重视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发挥物流标准规范作用

  提高粮食物流效率,要重视粮食物流标准体系的规范作用。一是在全面梳理国内现行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粮食流通系统内部不同环节设施、设备、工具等技术参数与标准,实现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配合相一致。二是重视粮食物流企业对物流标准制定的经验作用,结合物流企业在具体运输、储藏、加工等环节总结的经验,建立适合国内粮食物流行情与特点的物流标准。三是重视粮食物流系统与国内其他系统以及国际系统的衔接性,实现相关技术标准的统一性,相关机械设备的衔接性,从而降低粮食物流费用,提升物流系统经济效益。

  3.完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作用

  提高粮食物流效率,要重视物流基础设施支撑作用。一是加强粮食仓储物流配套设施建设,优化不符合“四散化”要求的仓型结构,分品种改造仓型,支持各省中心粮库和骨干收纳库点功能升级与改造,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仓型比例,提高粮食中转能力与快速发放能力。二是加大关键粮食物流通道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一方面,继续完善东北、淮海等八大粮食物流通道建设,着力推进沿海、沿长江、沿运河等“两横、六纵”重点线路,实现“点对点散粮物流运动”;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一带一路”等战略,继续完善铁路网络布局,布局重点粮食港口码头,打造跨地区、长距离、高运量的粮食物流通道,提升粮食物流通道衔接性。三是支持粮食仓储物流业推广与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和新型材料工艺,重视粮食期货信息等管理,从而降低粮食跨区域、长时间、远距离运输带来的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及经营风险等。

  4.推进粮食物流信息建设,实现物流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提高粮食物流效率,要加快推进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一是统筹推进数字粮库建设,实现核心业务环节和重要安全节点监控全覆盖,仓房粮情监测系统全覆盖,生产作业控制系统远程与本地相结合,粮食购销全流程数字化。二是注重交易信息互通共享,全力打通全国与地方之间、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管理者与基层之间以及公路、铁路、水路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业务数据传输通道,全面对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粮食交易信息互享、互联、互通。三是积极构建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粮食运输环节数据时效性与准确性,确保粮情数据快速掌握,异常信息及时预警与快速反应,实现粮食物流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作者:张为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胡迪,南京财经大学讲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学士-人才-毕业生.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