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2019-08-06 09:05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发展素质教育、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发展路径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优质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合作发展为支撑。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扎根中国大地,持续探索实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引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类型特色,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扎根本土的实践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职业教育在较长时期定位为发展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只存在少量的专科高等教育。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也由此开启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土探索之路。

  1.职业大学的设立。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地区和各行业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当时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有限,同时仍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毕业生统一分配,地方和基层很难分配到大学毕业生。基于此,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开始自己兴办学校,为本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短期职业大学应运而生。198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设立南京金陵职业大学、无锡职业大学、合肥联合大学、江汉大学等首批13所职业大学,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

  2.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地位的确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体系”,“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第一次在国家文件的规范表述。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同年,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获批,成为我国高职教育领域中第一所冠名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校。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的地位,其后,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职业学校属于高等学校进行了确认,这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法可依。

  3.“三改一补”政策的实施。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三改一补”政策,即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做为补充。同时,教育部将原有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合称为“高职高专教育”进行统筹,这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和管理上解决了其发展中不畅通的问题,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规定“2000年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将其办学管理权下放,提出“通过试点,逐步把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责权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

  4.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进入21世纪,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高职教育进行规范和引导,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和100所骨干高职院校。通过国家示范校、骨干校等项目建设,明确了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特别是强化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形成了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5.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 年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深化和体系构建时期,提升教育质量和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成为一个基本的政策导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教育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发展方向、支持重点和各方职责。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重点强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是历史和现实做出的回答,是国际比较得出的结论,既是独具特色的,又是独具优势的。在2013年教师节的贺信和2014年教师节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从战略高度回答了办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如何办教育的这一根本性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做出指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是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是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重要论述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而且对教育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是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己任,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面向,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发展质量,通过推动人才供给侧改革,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实现人力资本的最优配置,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3.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期待。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从政治论、认识论和人本论三个维度来考察。从政治论的维度看,强调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从认识论的维度看,强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高水平学校和专业作为标志性成果;从人本论的维度看,强调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了规模发展后,必然重视对内涵与质量的关注,尤其需要解决专业化刚性过强、课程教学浅表化、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以及教育教学文化薄弱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4.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目标。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实现从理念创新到制度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等用人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解决的重要途径。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驱动下,高等职业教育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深化学校内涵建设,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5.推进高质量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新指引。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的定位要求。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这表明了国家以培养和打造一批高水平学校来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也明确了骨干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从宏观看,这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需要;从中观看,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是行业、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即结构性质量;从微观看,具体落实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上,因此,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着眼全局,又不能脱离院校实际。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分析

  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发展素质教育,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核心内容。

  1.坚持党的领导。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本色,这既是理念的凝结,又是实践的升华。要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问题不放松,在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干部人才、党管改革发展等方面积极作为,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持强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核心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之中。立德树人,立德为根本,树人为核心,立德为先,树人为要。新时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我国国情的复杂性、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都决定了要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不能一味靠外来经验的输入,必须扎根中国的土壤,找到一条本土化的解决方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求解中国教育面临的现实难题,切实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根植于具有五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本土文化,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发展素质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贯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素质教育与专业建设相融合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实践中,发展素质教育的思路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好做人高度问题;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解决好做人厚度问题;重视专业素质教育,解决好做人深度问题;重视身体素质教育,解决好做人长度问题;重视心理素质教育,解决好做人宽度问题;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解决好做人强度问题。

  5.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强化教育与经济发展尤其是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成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生产过程、产业结构、驱动要素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对人才的素质有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在“中国制造2025”、精准扶贫、“一带一路”“互联网+”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的背景下,要求高职院校以长远眼光来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定位,并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适时调整。这其中,“需求端”表现在满足国家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供给端”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的创新。作为新时代最大量最重要的人才供给侧,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育人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需要在以下5方面下功夫。

  1.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点,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转型后的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精细化和特色化。专业建设是高职示范校、骨干校和优质校建设的主要项目与核心任务,高职院校通过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重塑专业建设逻辑,打造新的专业格局,升级专业建设内涵,深耕行业企业服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职教育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更凸显了专业建设在高水平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各高职院校在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开始探索高水平专业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指引,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探索基于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管理机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遵循传承历史、关注需求、合理定位的原则,形成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国际交流等途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和针对性。在推进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实施专业诊断与改进,积极开展高职教育国际专业认证。

  2.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教学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学概念应放在教育大系统中来理解和把握。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尤其是学校教育产生以后,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能力、增强素质、形成道德的教育过程。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具有以下多重特征:①内容的现实性,是指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化;②主体的能动性,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深度参与和互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③形式的多样性,是指在服从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教学形式应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得以结合。2016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四个回归”,其实质就是回归教学,促进教师角色回归。首先,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要建立一个优化课表、重视课程、做好课本、搞活课堂、丰富课余和发展课外的机制,推进专业特色化、课程精品化和实践真实化;其次,构建“以教学为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引导教师把精力用于教学,褒奖教学创新和贡献者,真正把以教学为中心落到实处;第三,教师评价制度对于引导教师重视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促使教师在教学、科研与服务三项活动中保持平衡且相互促进;第四,重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发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作用。

  3.以优质就业为导向。就业是消除贫困、促进共享、包容性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职业教育实现家长和学生期望,进而改善民生的基本路径。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除体现在就业率、签约率,还体现在有质量的就业上。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业情况一直是考评一所学校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优质就业的标准是根据专业对口、单位状况、薪资水平、发展状况等因素综合评定。一个新的技术一定会有新的教育模式匹配,高等职业教育要了解自身的需求端,即要想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就要了解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要通过扎实的调研才能得到答案,专业团队通过调研社会需求,为专业准确的定位和严格的培养打下基础。相关调查显示,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首次超过本科。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建立专业引导就业、教学面向就业、机制支撑就业、校友帮助就业、全校齐抓就业的一套机制,与此同时,构建以就业率、签约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起薪水平和岗位发展状况等指标在内的就业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对于首次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而言,职业资格证书格外重要。在实践中要探索创新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就业工作机制,推动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就业。

  4.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产教融合既是一种社会经济运行生态,也是一种技术技能形成机制。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基于产教融合构建高职院校发展系统是实现人才培养职能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发挥产教融合在创新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机制优势,着重围绕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等方面的结合上下功夫,适应区域与行业发展需求,树立主动对接、主动作为的理念,主动发现有为时间、作为空间,以满足经济社会和产业变革需求和发展。推进高职院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通过建立学校专业群紧密相关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依托专业(群)构建产教融合综合体、有机体和共生体,立足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并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岗位培训,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

  5.以合作发展为支撑。开放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这体现在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高教与职教的结合与融合上。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任务。一方面,合作发展不但能加强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共享与优化,而且通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更利于院校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输送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实现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因此,高职教育的办学使命要求构建一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体系,积极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发展机制,以此来实现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党派、协会、兄弟院校以及国际的合作。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要深化教与学的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协同,争取资源与服务社会的良性运行,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组织架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治校水平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我国本土产生的一种教育形态,在实践中,已发展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探索者而言,既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激励。事实上,“对中国经验,不能仅仅停留于经验的描述,应当从‘描述’进到提炼、概括,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在接下去的研究中,我们将着重围绕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渊源、基本特征、理论贡献与发展实践等方面,发掘新材料,回答新问题,进一步坚定发展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作者:

  周建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理事长,浙江杭州 310018;

  陈正江,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浙江杭州 310018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4期第98-102、108页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安徽省教育厅 2020-08-14 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