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经验交流研讨会在温州成功召开
2022-12-07 15:55
作者:
  11月30日,2022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经验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区域代表、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和企业代表们云集温州,深入研讨区域智慧教育发展的创新点、发展线、行动面和实践路,探索积累示范区创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王会军线上致辞。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分别介绍《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进展及优秀案例》与“大规模学生跨学段成长跟踪研究”项目。北京市东城区“数据大脑”和七项示范工程、上海市闵行区“闵智作业”、深圳市“云端学校”、武汉市“教育大数据建设体系”等示范区创建项目经验得到深度交流研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主任、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组长、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副组长黄荣怀分别作《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基础与核心关切》专家报告,向示范区代表、线上线下同仁们阐明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什么转”“转什么”和“怎么转”等核心问题。
  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焕东作《推进教育数字化 打造智慧教育发展新样态》报告,向全国分享区域智慧教育推进的“温州经验”。他指出,十年来,温州智慧教育从补硬件到新基建,从单应用到全场景,从数字化升级到数字化转型再到数字化改革,不断升级跃迁,走出了一条“数字大脑赋能+智慧校园标准引领”的特色路径。
  温州坚持“全域智慧”一体推进,强化“三面发力”,打通智慧教育发展各环节。在政策层面高规格出台示范区创建方案,并在教育“十四五”规划、“厅市共建”协议等政策中都将示范区创建作为重大改革项目。在运行层面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成立市县两级领导小组,落实专班专线推进。在保障层面,市县近两年累计投入经费10.1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实施。
  温州夯实“数字大脑”总体支撑,强化“三端建设”,坚持系统集成,汇聚省市县校海量数据,建成了温州教育“数字大脑”和“好学温州”应用门户,构建了“1+3+X”的建设体系,即建设一个包括基础数据库、多跨协同数据以及支持决策管理的教育数据中枢,综合集成教育治理、教育资源、未来学校等三大数字服务中心和X个数据赋能应用场景。以便民为例,温州推出“入学掌上通”,提供学区查询、预警提示、报名核验、录取通知等“一站式”服务,群众“免跑”率达90%以上。今年8月,温州还创新出台企业外来用工人员子女入学保障“25条”,基于“入学掌上通”,完善入学资格快审快办机制,9月开学前完成录取4.59万人,其中高级工子女就学实现全覆盖,体现了智慧速度、民生温度。
  温州打造“智慧校园”立体场景,强化“三维升级”,坚持系统创新,出台智慧校园2.0创建指标体系,从环境融通、数据赋能、教学变革、素养提升、体制保障等5个重要方面共28项指标勾勒出智慧校园2.0学校的基本画像。以助力共富为例,温州城乡“教共体”覆盖面已经达到90%以上,结对量、活动量均走在全省前列。尤其是今年,温州招募全市美育名师,成立互联网音乐美术学校,率全省之先实施乡村美育“空中飞课”行动,让乡村学校的孩子能够常态化接受美育名优教师的线上教学,缩短了时空距离。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数字化,强化数据赋能,为打造教育高地、打响‘好学温州’品牌、助力‘浙里优学’建设贡献更大智慧力量。”郑焕东说。
  此次研讨会设立“智慧教育区域推进模式”主论坛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智慧教育区域推进模式”“智慧校园创建”“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学前教育信息化实践与探索”5个分论坛。会议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的指导下,由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办,温州市教育局承办,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温州市鹿城区教育局、温州市瓯海区教育局、温州市瑞安市教育局、温州市平阳县教育局等参与协办。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12-01 14:48
中国教育在线 2022-12-01 12:15
中国教育在线 2022-12-01 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