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激活力,促创新!专家学者热议“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
2025-03-26 09:37
首都教育

  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人才局、市财政局联合发布《首都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若干措施》(以下简称“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明确10条具体工作措施,进一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化高校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当前首都高校基础研究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将为科研工作者潜心搞研究创设良好学术生态,一起聆听专家学者的感想心声:

  饶毅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名誉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原校长

  “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不仅支持北京的研究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研究学者,而且以其前瞻性和系统性起引领全国的示范作用。

  王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统筹建设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是支持首都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抓手。将有力推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推出原创性、标志性研究成果,凝练标识性概念,提出创新性理论,加快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将为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和重要国际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思想引领和智力支持。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对于进一步凝聚首都高校力量,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意义重大,正当其时。建议:一是狠抓落实与加强支持,确保政策落地。持续加大对首都高校基础研究的人才、经费、政策等的支持力度,为高校开展基础研究创造更优越的条件。二是建好建强现有平台、团队、项目,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对现有基础研究平台的优化升级,支持优秀科研团队的稳定发展,推动科研项目的持续深入,不断提升基础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三是支持高校协同攻关,促进文理工农医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特别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理工农医学科间的交叉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在交叉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服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董纪昌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与源泉,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北京市正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依托在京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大科学装置等,全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正在基础研究层面向全球引领者发起冲击。

  文件的实施将为首都高校加大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提升基础研究队伍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组织实施更多有影响力的基础研究合作项目等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与支撑,将不断推动北京科技创新全球位势实现新的跃升。

  赵巍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文件充分体现了“四个面向”的导向,既注重学科布局的战略性,又兼顾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性,特别是强调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明确支持,将高端仪器等方向作为突破口,为首都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擘画了清晰路径,必将激发高校原始创新活力,助力首都成为全球基础研究的战略高地。

  我们将以该文件为指导,进一步整合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深化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国际合作,推动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深度融合,促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双向赋能,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北航范式”。

  董彬
  中关村学院常务副院长

  作为一名从事数学研究的学者,我高度认同并积极支持文件中提出的举措。文件强调学科交叉的重要性,这与我自身对基础学科交叉价值的认知高度契合。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能够催生更多创新成果,这在数学发展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同时,文件提出的对青年科研人才的长期支持政策,提供安心做研究的保障,有助于青年学者潜心探索,实现“从0到1”的突破。此外,文件中提到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将促进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为基础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灵感。这些举措必将有力推动基础学科发展,为我国基础研究注入强大动力。

  周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作为高校中青年教师代表,我高度认可相关举措的前瞻布局,并建议在实施中重点加强以下维度:一是强化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破校际壁垒,推动领军科学家开设本科专业课程,选拔优秀本科生依托怀柔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深度参与前沿科学研究。二是优化评价与激励机制。建议做强“卓青”品牌,对数学、基础物理等长周期研究领域实施“5+5”稳定资助,构筑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保障“坐冷板凳”的科研定力。

  唐洪建
  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

  作为国内高等教育和基础前沿研究高地,北京肩负抢占科技制高点、建设教育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我校中青年教师高度认可“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的前瞻布局。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突破性研究与技术发展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基础前沿交叉学科布局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孟令云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教授,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负责人

  作为一名先进轨道交通运输优化领域的科研人员,深切赞同并支持文件中提出的各项举措,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遴选、培养和长期支持政策,对于攻克轨道交通领域及其他领域中的“卡脖子”难题至关重要。比如, “面谈交流”遴选方式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青年人才的科研潜力,不仅提高了遴选的科学性,还能够为科研项目实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5+5”滚动支持机制打破了短期项目资助的局限,提供了稳定的支持保障,激励科研人员在基础性、先导性研究中深耕细作。同时,加快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与认可。

  解意洋
  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负责人

  文件从多个维度系统布局,旨在突破当前基础科学研究中的瓶颈问题。这些措施为高校教师潜心科研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与支持,其中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成长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为青年人才开展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创造了条件。

  王现强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负责人

  “首都高校基础研究10条”不仅搭建了科研平台,还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具有方向指导性又很务实很接地气,作为一名研究工作者,深受鼓舞。本人的研究方向是临床医学上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相关的一些研究,经常需要和机械工程、材料学等学科合作,文件鼓励基础学科及交叉学科研究,并为解决研究、转化和应用提供了一系列解决方案,这就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很大支持和保障。

  同时,相关措施鼓励原创性、突破性的探索研究,并不设置更多的条条框框,改变了既往一些项目“命题作文”的方式,给研究者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在人才培养上给青年研究者更多的机会,能进一步激发年轻人的研究热情,开放、激励的研究模式很有可能出现更多“超预期”的研究成果。

  陈晓伟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负责人

  最令我鼓舞的是基础科研支持项目在遴选和评估这两方面的创新:尤其是“面谈遴选”的机制、“5+5”年长周期滚动支持以及创建基础研究自主评价体系。这些创新贴合基础研究的实际,将会给在科技前沿潜心耕耘的学者提供成长的沃土,久久为功、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链接:首都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若干措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3-20 17:27
站长统计